5.2解一元一次方程(2)(教案,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docx
5.2解一元一次方程(2)(教案新课程)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5.1方程
5.2解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方程的特点,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会移项解方程;
2.体验合并同类解方程基础上,会通过合并同类项,移项,把未知数系数化为1得到方程解的转化过程;
3.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和算法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
【教学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5.2解一元一次方程(2)(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活动一:探究移项
问题1.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活动: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教师活动:追问1.需要求的量是什么?追问2.需要求的量与已知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追问3.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什么值?
师生共同完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每人分3本,共分出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本.每人分4本,需要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本.
根据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总结归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探究1.怎样解方程
教师活动:追问1: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和常数项,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再转化为(常数)的形式呢?
学生讨论:把含有字母的项放到一边,常数项放到另一边.
教师活动:追问2:怎样变形,把方程中的字母移到一边,数字移到另一边?其依据是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得到:
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的项,等式两边减,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
为了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式两边减20,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
.
教师活动:追问:观察上面变化,把上面的方程与原方程作比较,这个变形相当于把某项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这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移到右边,把右边的变为移到左边.
教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
强调:移项是解方程的重要变形,称项一定要变号.
活动二:辨析移项
例1.将方程移项后,正确的是(???)
A. B.
C. D.
师生共同活动:
根据移项法则是移项变号,清楚移项是指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或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规则是不移动的项放在最前边,移动的项放在后边,便于检查.
解:
或
故选:C.
归纳:移项的法则是什么?移项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活动三:移项解方程
解方程
学生活动:观察方程的特点,解方程.
教师活动:追问1.怎样将方程转化为,再转化为(常数)的形式呢?
追问2.转化过程中需要称项,移项过程中符号怎么办?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示范写出解答过程.
归纳:解方程的步骤: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后系数化为1.
活动四:实际问题
例3.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采用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吨?
学生活动: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教师活动:追问1.需要求的量是什么?追问2.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可以怎样设未知数表示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追问3.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的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解:设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和.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所以
答: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和.
总结归纳:上例中解实际应用的步骤.
活动五:数学史溯源
见课本溯源
三、强化巩固
1.练习1、2、3.
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订正.
2.拓展训练: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小明在某月的日历上圈出了相邻的三个数a,b,c,求出它们的和为33,则这三个数在日历中的排布不可能的是(????)
A. B. C. D.
【解析】日历中的每个数都是整数且上下相邻是7,左右相邻相差是1.根据题意逐项列方程求解,即可判断.
A.设,则,,∴,解得,
∴,,.本选项不合题意;
B.设,则,,∴,
解得,本选项符合题意;
C.设,则,,∴,
解得,∴,,.本选项不合题意;
D.设,则,,∴,
解得,∴,,.本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四、总结拓展
学生小组合作对知识总结:1.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
2.移项的依据(等式的性质1).3.解方程的步骤(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后系数化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