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人爱护公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14.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述“人人爱护公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公物、爱护公共财物的价值观。
2.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认识到公共财物的重要性,理解爱护公物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②引导学生分析爱护公物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③通过实例教育,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爱护公物的行为。
2.教学难点
①帮助学生克服对公共财物认知的局限性,树立全面的公共财物观念。
②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集体荣誉感。
③引导学生在遇到爱护公物的实际问题时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配套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爱护公物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案例库。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爱护公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公物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爱护公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公园里的座椅、学校的设施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公物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公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爱护公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爱护公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爱护公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等。
详细介绍爱护公物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公物的维护、使用规则等。
3.爱护公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爱护公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爱护公物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学生主动捡拾垃圾、节约用电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爱护公物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爱护公物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爱护公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在学校里更好地爱护公物”。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爱护公物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爱护公物的定义、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爱护公物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爱护公物的行为。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爱护公物的短文或报告,内容可以包括自己在生活中如何爱护公物,或者对如何提高周围人对公物爱护意识的想法和建议。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并鼓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作业。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小学生的公共道德手册》: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手册,内容涵盖了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仪等多个方面,适合作为课后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公共道德知识。
-《我们的社区》:通过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到社区中公共设施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每个居民在维护社区公共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公共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公共设施的种类、维护方法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工作原理和维护过程。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爱护公物的情况,如在学校、社区或公共场所看到的爱护公物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并思考如何改进。
-家校互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