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doc
PAGE
PAGE25
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学问
学问体系
学科素养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更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更规律及应用。
5.四季更替与五带。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分析全球或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更规律。
2.区域认知:运用材料,说明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特征。
3.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规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eq\b\lc\{(\a\vs4\al\co1(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2)周期:一恒星年。
(3)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B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②确定了五带的范围
a.回来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确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a.南、北回来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回来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
3.昼夜长短的变更
(1)图甲太阳直射南回来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2)图乙太阳直射赤道(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全球昼夜平分。
(3)图丙太阳直射北回来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4)从图甲→图乙→图丙,北半球白昼渐渐变长,由最短变为最长,黑夜渐渐变短,由最长变为最短;南半球相反。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更
(1)结合图甲信息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
(3)纬度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a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b折线所示。
(4)季节变更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南、北极点
5.四季更替
(1)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更造成太阳辐射的时空变更。
(2)天文四季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北温带很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6.五带的划分
辨析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点拨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来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点拨春、秋分日的推断
(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
(2)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
(3)顺地球公转方向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依次确定。
技法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更
(1)“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推动,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
(2)“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来线向南撤,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缩小。
拓展昼夜长短的应用
(1)依据昼夜长短,推断直射点位置
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依据昼夜长短差值,推断纬度凹凸
昼夜长短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
(3)依据昼夜长短,推断日出、日落时间
①日出时间=12-1/2昼长。
②日落时间=12+1/2昼长。
辨析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