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doc
PAGE
PAGE18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学问
学问体系
学科素养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晨昏线图的判读。
3.地方时、区时和日期变更。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学会精确计算地方时、区时和日期。
3.地理实践力:学会运用地球自转原理说明相关地理现象。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①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的特点:A自西向东,B逆时针方向,C顺时针方向。
②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旁边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③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2)地球自转的速度
①角速度
a.大小: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各地角速度约为15°/h。
b.规律: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都相等。
②线速度
a.大小:赤道约为1_670km/h,60°纬线的线速度约为837km/h,极点线速度为0,任一点所在地的线速度是1670km/h×cosα(α表示该点地理纬度)。
b.规律: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极点最小;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递减。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
(2)昼夜交替
①产生: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②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③意义:影响人类的起居作息。
(3)昼夜界线——晨昏线
①自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如图乙中的AP,图丙中的BP。
②自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如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BP,图丙中的AP。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
①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零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在中时区以西,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
④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3)区时:每个时区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4)日界线
①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的区分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日期分割
0时经线
eq\b\lc\\rc\|(\a\vs4\al\co1(旧的一天,西))eq\b\lc\(\a\vs4\al\co1(新的一天,东))
180°
eq\b\lc\\rc\|(\a\vs4\al\co1(新的一天,西))eq\b\lc\(\a\vs4\al\co1(旧的一天,东))
特点
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固定不变
②日期改变:过自然日界线,向东日期加一天,向西日期减一天;过人为日界线,向东日期减一天,向西日期加一天。
③日期范围:由此可知,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偏转缘由: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产生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提示地球自转方向只有一个
虽然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的方向只有一个,即自西向东。
点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1)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辨析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确定的。
(2)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但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点拨晨昏线运动方向及速度
晨昏线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技法晨昏线的三种推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点拨晨昏线上的点的地方时
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但日出地方时不同。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