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2.走月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走月亮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品读、模仿,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走月亮,看月亮”,把握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感受作者情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学习表达方式: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体会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效果。
-品味语言风格: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自然、富有童趣,并尝试模仿。
-结合生活实际: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深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走月亮”相关的图片,如月亮、家乡风光,以及相关的音乐片段,以增强情感体验。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句赏析、作者介绍、文化背景等内容的PPT课件。
4.教室布置: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布置书架展示相关书籍,设置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走月亮”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在月光下走过?月亮给了你们怎样的感受?”
-展示一些关于月亮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月亮的不同形态、月光下的风景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月亮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走月亮”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走月亮”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走月亮”的基本概念、文化背景和特点。
过程:
-讲解“走月亮”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部分,如月亮、月光下的行走等。
-介绍“走月亮”的文化背景,讲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走月亮”习俗。
-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走月亮”在不同地方的风俗活动,如赏月、吟诗等。
3.“走月亮”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走月亮”的特性和文化意义。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走月亮”案例进行分析,如古代诗词中的“走月亮”描写。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走月亮”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验和传承“走月亮”的文化。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体验“走月亮”的文化。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走月亮”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走月亮”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走月亮”的基本概念、文化背景、案例分析等。
-强调“走月亮”在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走月亮”的文化。
7.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走月亮”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和“走月亮”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的表达,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创作。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月光下的凤尾竹》:阅读这篇散文,了解作者对家乡月光的描写,与《走月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中秋月》:阅读这首诗,探讨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以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代表我的心》:阅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分析歌词中月亮的意象,以及它如何被用来表达情感。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