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2走月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月亮》。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课文《走月亮》,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之情,体会文中描写月亮、景物、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和家乡的美景。
4.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复述和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结合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3.设计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设计“月亮之旅”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对课文情境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月亮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出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不同形态,并提问:“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走月亮》。
2.新课讲授
-第一条: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朗读节奏和语调,感受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条: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条:讲解课文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3.实践活动
-第一条: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月亮的形态,用语言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展示给大家。
-第二条:开展“月亮之旅”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情景对话。
-第三条:组织“月亮诗歌朗诵会”,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月亮的赞美。
4.学生小组讨论
-第一方面: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回答:
-学生甲:“课文中的‘月亮像小船’用了比喻,把月亮比作小船,生动形象。”
-学生乙:“‘月亮的脸红了’用了拟人,把月亮拟人化,增加了趣味性。”
-第二方面: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举例回答:
-学生丙:“我觉得作者对家乡的月亮非常喜爱,从‘我走月亮,月亮走我’这句话就能看出。”
-学生丁:“作者通过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方面:分享创作心得,举例回答:
-学生戊:“我在创作中尝试了比喻和拟人,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很生动。”
-学生己:“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美。”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具体分析和举例:
-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之情。举例:“通过‘我走月亮,月亮走我’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与月亮之间的亲密关系。”
-重点二: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课文中的‘月亮像小船’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尝试使用。”
-重点三: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举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月亮文化,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文化传统。”
-用时:45分钟
注意:以上教学流程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有关月亮的民间传说:介绍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这些传说丰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
-月亮相关的诗词: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典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通过诗词欣赏,加深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月亮在科学中的地位:介绍月亮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如月球探测的历史、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