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白山黑水 ——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docx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展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教材“中国地理”相关章节相联系,学生将复习和拓展对中国地理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包括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形成直观感知,提高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2.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解,提升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东北三省自然资源的分析,培养学生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
2.东北三省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东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策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东北三省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典型农业景观图片、相关视频资料等。
3.实验器材:无实验要求。
4.教室布置: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布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自由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地理特征。
2.提问引导:提问学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对东北地理的兴趣。
3.引出课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授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展示东北三省地形图,讲解其地形特点,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分析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经度、边界等。
-举例说明地形地貌对气候、资源分布的影响。
2.讲授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介绍东北三省的气候类型,如温带季风气候、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分析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周期等。
-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3.讲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介绍东北三省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森林等。
-分析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等。
-讨论如何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2.活动任务:每组选择一个东北三省的典型地区,调查其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等。
3.汇报展示:每组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评价。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东北三省地处高纬度,受季风影响明显,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和资源分布。
2.东北三省的森林资源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东北三省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样,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森林资源丰富,对国家木材供应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学生回答: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
-教师总结: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
2.强调重点难点:重点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气候、资源分布的影响;难点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
3.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东北三省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跨越高纬度地区。
-经度位置:东经121°11至135°05,北纬38°43至53°33。
-边界:东临日本海,南接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俄罗斯接壤。
2.东北三省地形地貌:
-山地: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等。
-平原: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丘陵:分布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势起伏较小。
3.东北三省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寒温带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