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春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7课时比和比例1教案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4-06约1.6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3

第7课时比和比例(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快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驾驭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正确、娴熟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能理清学问间的联系,建构起学问网络。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们知道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学问呢?

(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的一些学问。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1)]二、师生互动,整理复习

1.比和比例的意义。

出示表格(如右图),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比的各

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

名称是什么?比比例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如右图)。依据学生回答,

填空。

联系各部分名称例子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58除法比

3.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比、分数和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又可用一个什么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你能用这样的关系说说上面三特性质间的联系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晰的问题?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分,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1)

第8课时比和比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通过比较,加深对正反比例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娴熟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正、反比例学问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学问?还有哪些学问没有复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学问解决问题。)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的这些学问。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2)]

二、师生互动,整理复习

1.复习正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y/x=k(肯定)]

(3)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点?(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复习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x×y=k(肯定)]

3.正比例和反比例比较。

相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

不同点:正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肯定;反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日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用比例学问解决问题,用比例的学问解决问题和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一样的。假如推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可以依据比值肯定(相等)列出比例式(也就是方程);假如推断两种量成反比例,可以依据积肯定(相等)列出方程;然后解比例(解方程)。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2)

正比例:y/x=k(肯定)

反比例:x×y=k(肯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