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五)15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课文(五)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课文(五)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下册语文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腻笔触。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理解诗歌意境。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宋代诗人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内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并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
1.理解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结合诗人林子方的生平,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解决办法:
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的景物,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诗人林子方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4.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诗歌背景和诗人林子方。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诗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4.利用游戏法,如“诗句接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结合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宋代诗人林则徐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夏日西湖景致,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么,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首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我们要把每个字都读准确,把每句诗都读通顺。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哪个诗句读起来有些困难?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诗句,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地读下来。
(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诗歌意境的体会
(老师)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想象一下,诗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莲叶、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意境。
(老师)有的同学说,诗中的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壮丽的景象。那么,谁能具体描述一下,你是如何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来的?
(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
2.诗句的赏析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赏析这首诗中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老师)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莲叶的碧绿和荷花的红艳进行了鲜明对比,展现了西湖景色的独特魅力。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无穷碧”和“别样红”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的含义。
3.诗人的情感理解
(老师)最后,我们来理解一下诗人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什么事物有着特别的情感?
(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老师)是的,诗人对西湖的美丽景色充满了热爱和赞美。那么,谁能分享一下,你是如何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这种情感的?
(学生)分享感受。
四、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感受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还能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或者,如果你有机会去西湖,你会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并分享。
五、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通过朗读、赏析和讨论,共同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首诗,记住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的内容。
2.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你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老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知识点梳理
1.诗歌背景知识
-了解宋代诗人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
-掌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写作动机和诗歌主题。
2.诗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