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0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学问·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分析,相识不同海疆的水热交换状况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海疆特点。(区域认知)
2.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综合思维)
3.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趋利避害以指导生产和生活实际。(人地协调观)
一、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称作海—气相互作用。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作用
方式(或缘由)
表现
供应
热能
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
海洋汲取太阳辐射能,并储存在大洋表层,以长波辐射等方式输送给大气
供应
水汽
通过蒸发作用
与水温相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越大
调整
气温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慢
海洋上空的气温改变滞后于陆地上空;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小
调整
成分
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大气供应再生氧气
缓解温室效应,影响大气环流,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2)大气干脆参加海陆间水循环,通过降水影响海水性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供应养分元素。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水平衡
(2)促进热量平衡
地球上凹凸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3)维持地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大气环流和洋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样增温的现象。
(2)对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难的概率增大。
②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削减,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
③世界很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样甚至发生自然灾难。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样偏低的现象。
(2)对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削减,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
②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一、推断题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海洋与大气之间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3.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赤道旁边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样降低的现象。(×)
4.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气候更加干燥,降水更加稀有。(×)
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旁边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会减小。(×)
二、填空题
6.在图中画线位置填上合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二、选择题
7.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向海洋输送巨大的能量的主要形式是()
A.辐射 B.风
C.降温 D.升温
答案:B
8.2024年2月以来,上海冬季阴雨绵绵,有专家指出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请推断以下哪些是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①东太平洋的暖水现象②东南信风增加③秘鲁渔场减产④西太平洋的暖水现象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9.海水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其结果是()
A.冬暖夏凉,温差减小 B.冬暖夏凉,温差增大
C.冬冷夏热,温差增大 D.冬冷夏热,温差减小
解析:选A海水的比热容大,升降温度比较慢,故夏季温度偏低而冬季温度偏高,温差小。
10.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源体现了哪两个圈层间进行的什么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A.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
B.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
C.生物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
D.岩石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
解析:选A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自西风,是大气的能量传给海水,体现了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
探究点(一)eq\b\lc\|\rc\(\a\vs4\al\co1(海—气相互作用))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材料一全球水平衡,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全球水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通过全球水循环,平均每年从陆地和海洋蒸发的水量为577000km3,等于每年降到地球表面的降水量。下图是全球水平衡示意图。
材料二科学观测显示,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而高纬度海区海水的热量损失特别严峻。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南北纬30°旁边海疆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和高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下降的缘由。(区域认知)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