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0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
3.能够依据图文材料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1.简述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2.简述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3.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是什么?
4.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有何影响?
5.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何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相互作用的含义: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相互影响过程。
2.海洋与大气间的水分交换
(1)过程: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聚,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对大气水分的影响: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状况,干脆制约着大气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3.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大气对海洋的热量输送: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安排,变更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特殊提示]除水热交换外,海—气间还存在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2.水热平衡
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会产生凹凸纬度间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则形成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
(1)水平衡: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水分交换,构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的总水量没有什么变更。
(2)热平衡:
①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②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旁边,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
(2)影响:
①东太平洋:冷水性鱼类死亡、鸟类死亡或迁移;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样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难。
②西太平洋:降水削减,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峻干旱。
③可以削减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
2.拉尼娜现象
(1)含义: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疆水温异样下降的现象。
(2)影响: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但它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小。
[图表点拨]教材第101页图4-22、图4-23,两图用分层设色的方式展示了两个不同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距平的分布状况。结合图例可看出,在厄尔尼诺年该海区的海水温度明显偏高。
[微思索]拉尼娜现象对赤道东、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1)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削减,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
(2)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
()
(2)大洋环流可增大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
(3)厄尔尼诺事务的发生有害无利。 ()
(4)水温的年变更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
提示:(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也是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重要存储器,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
(2)×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从而减小其温差。
(3)×有关探讨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在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具有肯定的主动作用。
(4)√在近岸海区,由于海水温度受陆地的影响比较明显,故水温的年变更幅度大于同纬度的大洋中部。
海—气相互作用
材料一全球水平衡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全球水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通过全球水循环,平均每年从陆地和海洋蒸发的水量为577000km3,等于每年降到地球表面的降水量。下图是全球水平衡示意图。
材料二科学观测显示,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而高纬度海区海水的热量损失特别严峻。
问题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一中示意图的数据,分析全球水量平衡,并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提示:海洋(458)和陆地(119)降水量之和为577×1000km3,海洋(505)和陆地(72)蒸发量之和为5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