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11.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别伤着自己”这一章节,包括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紧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本生活经验,但针对具体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一,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
-详细列明:
-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
-学习正确的火灾逃生和自救方法。
-理解并实践如何避免触电和烫伤。
-掌握正确的跌倒和扭伤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学生理解和应用自我保护技能,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和决策能力。
-详细列明:
-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应对:例如,在火灾中如何迅速判断逃生路线。
-自我保护的技能应用: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在水中保持冷静并求救。
-触电和烫伤的处理:学生需要理解电流的危险性以及烫伤的严重性,并学会如何迅速采取措施。
-跌倒和扭伤的处理: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检查伤口和进行初步处理,以及何时需要寻求成人帮助。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安全标志图片、安全知识PPT、触电和烫伤处理模拟工具、跌倒和扭伤处理模型。
-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信息化资源:安全教育视频、安全知识动画、网络上的安全知识网页链接。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一个与安全有关的小故事,如“小明在家不慎触电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已经掌握的安全知识,如“我们知道哪些安全标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常见的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如禁止标志、指示标志、提示标志等。
-讲解火灾逃生的基本步骤和自救方法,包括如何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逃生等。
-讲解触电和烫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强调安全用电和防止烫伤的重要性。
-讲解跌倒和扭伤的初步处理方法,如冷敷、抬高受伤部位等。
-举例说明: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在火灾中逃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触电和烫伤的严重后果,以及正确的处理方式。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正确应对安全问题。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火灾逃生、触电急救等情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灭火器、学习使用急救包等,加深对安全技能的掌握。
-实践练习:模拟跌倒和扭伤的情景,让学生练习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动作。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4.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安全。
5.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家庭中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将所学安全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提高安全意识。
6.教学评价(约5分钟)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掌握程度等。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常见的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如禁止、指示、提示等标志。
-学生掌握了火灾逃生的基本步骤和自救方法,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行动。
-学生了解了触电和烫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知道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并在发生时进行初步处理。
-学生学会了跌倒和扭伤的初步处理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冷敷、抬高受伤部位等基本急救措施。
2.技能应用: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模拟火灾逃生的情景中,能够迅速找到安全出口。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能够冷静应对触电急救和烫伤处理,表现出良好的应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