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日本经济详解.ppt

发布:2016-03-12约字共9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日本经济 第一节 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 第二节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日本泡沫经济分析 日本概况 国名:日本国 (Japan) 【日本(にほん Nihon、にっぽん Nippon)】 日出之国;唐朝时向中国注册,改国名为日本,以其国东夷至极,日所本也。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国土总面积 根据1998年的测量,包括北方四岛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 人口 1.2776亿人(截至2005年10月1日),其中男性为6234万人;女性为6542万人。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概念,强调人群的老化,而不是个体的老化。 ?????? 人口老龄化划分标准 按照美国的划分标准,65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 联合国的划分方法 在实际使用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据日本政府发表的资料,1995年时20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每4.3人抚养1名65岁以上的老人,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缩小到2.7人对1人,2025年是2.1人对1人。 人口老龄化的结果,给日本社会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例如,企业成本上升、民间储蓄率下降、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增加,等等,最终将会压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 第一节 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 一、重建时期 二、黄金增长时期 三、重新调整时期 四、平成景气时期 五、泡沫经济时期 六、全面转型:2002年至今 二战后的日本 一、重建时期 (1945-1954) 1、国内改革 2、美国的经济援助 3、朝鲜战争的拉动 4、成功的引进外资 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中来捕捉经济复苏的机会,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当时日本确定了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目的在于高度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迅速重新启动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这个时期最高政策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在数量上的恢复。 二、黄金增长时期(1955-1973) 1、1955-1965昭和30年代: 1955-1957神武景气; 1958-1960岩户景气; 1960-1965国民收入倍增时期 2、1965-1970昭和40年代前半期 3、1970-1973昭和40年代后半期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神武景气 ?1955~1957年日本出现的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2%,消费逐渐升温。从1957年开始,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迅速普及。在家用工业品的增长率中,电视机达到47倍,电冰箱达到24倍,当时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即可买一台电视机。 岩户景气 从1958年到1961年,日本经济又经历了一场长达42个月的发展高潮,这次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神武景气,日本人将它称为“岩户景气”。? 在这期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以上递增。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化学工业投资迅速增长,生产大幅度增加。钢铁、机械、电力等产业部门形成了投资引发更多投资的循环过程。同时随着工资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比例下降,耐用消费品、娱乐和交际费用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意识不断上升,保龄球、高尔夫球、旅行成为时尚。 1963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76亿美元,这一经济规模,大约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1.4%、西德的70%、英国的78%。196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3%,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GNP总量中排在美、德、英、法之后的第五位。 1960-1965国民收入倍增时期 1960年12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