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案(首页)
编号:YJSD/JWC-17-10
编制:徐建琴 审核:张德芳 批准:史岳雷
课题序号 9 授课班级 联五11造价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课堂面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使用教具 自备教学材料 教学目的 明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掌握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自觉认识到不仅要学好书本,而且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学重点 实践的决定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和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更新、补
充、删减
内容 补充相关材料 课外作业 补充练习题 教学后记 学生明确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三章 掌握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决定认识
首先,实践是认识和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情报唯一标准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讲授新授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归纳
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
归纳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学生活动
任务训练
课堂小结
作业: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识记: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合哲理故事,现实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探究讨论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迷。如果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我,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克勒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认识的来源——实践(唯一)
注意: 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间接经验
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讨论: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位教授所所做的关于黄鼠狼的试验案例议一议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阅读思考:举例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区别:
概念
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