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并发症体会.doc

发布:2017-08-27约3.5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并发症体会【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注对尿毒症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01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行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好转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尿毒症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可明显改善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治疗效果。?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液灌注; 尿毒症 血液透析以及血液灌流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所导致的尿毒症。随着血液透析以及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治疗的完善以及广泛开展,从而有效的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1]?。笔者所在科室对接受血液透析以及血液灌流的患者进行治疗尿毒症过程中并发症的研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本院接受PD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尿毒症患者201例,其中男121例,女80例,年龄23~65岁,平均(43.9±12.8)岁,患者的透析病程为?3~?62个月,平均31个月。本临床研究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31例,梗阻性肾病23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97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9例,多囊肾11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101例,对照组患者100例,实验组患者行血液透析合并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年龄、疾病构成、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方案进行治疗,先采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对灌流器进行冲洗,而后用3瓶含有20 mg肝素的500 ml生理盐水对灌流器以及管路进行快速冲洗,冲洗的速度100~200 ml/min。使所有管道以及灌流器充分肝素化。治疗时将血流量设定为200 ml/min,透析液的流量设定为500 ml/min。并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将肝素的首剂量设定在0.5~1 mg/kg。而后对患者进行追加6~8 mg进行维持。对所有患者先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进行治疗2~2.5 h,待灌流器吸附能力达到饱和时,对患者采用空气回血后取下灌流器,继续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2 h左右。对照组患者除了未进行血液灌流的治疗外,其他与实验组相同。在透析期间,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等进行及时的治疗,在透析后注意对创口的护理,防止其感染。? 1.3 检查指标 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对其血尿素氮(BUN)、肌酐(Cr)、微球蛋白(β?2-MG)以及前列腺素(PTH)等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对出现的睡眠皮肤瘙痒、食欲情况以及头晕、高血压症状进行比较。?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1年9个月的随访,随访中对患者的感染以及营养状况进行记录,对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透析前后显示,接受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表现的改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王荣琴??[2]?对尿毒症的研究中发现,尿毒症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与中分子毒素在体内聚集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血液中中分子毒素越高,其发生机制就越复杂。随着代谢产物的积聚,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血中MMS等中分子毒素越多,尿毒症患者的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概率也就越大,中分子物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内正常的代谢路径,其主要是通过影响正常的酶的调节因子,使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紊乱??[3~5]?。中分子物质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胰岛素等,其在体内的大量积聚是导致尿毒症状最主要原因,组织和各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研究表明,甲状旁腺素是尿毒症毒素的一种重要中分子物质,其可参与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损伤的发病机制??[6]?。体内甲状旁腺素含量增加可导致机体各脏器各系统广泛的损伤,如软组织钙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睡眠障碍、高血压、心血管功能异常、肾脏疾病和皮肤瘙痒等并发症。血液透析对小分子清除效果好,而中分子物质由于透析器生物膜孔较小,不能够清除,而血液灌流采用树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是由苯乙烯/二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