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篇 紫外—可见光光谱法1.ppt

发布:2017-05-22约3.46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 紫外—可见光谱法 第2章 紫外—可见光谱法 在光谱区域中,把波长为10~760nm的波称为紫外—可见光区。进一步细分为远紫外(10~200nm)和近紫外(200~400 nm),可见光(400~760nm)。 通过研究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光谱法。 由于空气中O2、N2、水蒸汽和CO2对远紫外光具有强吸收,因此,研究物质对远紫外的吸收需要在真空条件下操作,故又叫真空紫外。由于真空紫外需要复杂而昂贵的仪器,故应用很少。我们不做详细介绍,而重点研究200~ 760 nm的近紫外—可见光区。由于200~760nm是分子吸收,故又称为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是由于分子吸收了紫外—可见光谱后,引起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由因此紫外—可见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2-1朗伯—比耳定律 一、吸收曲线 1.三个基本概念: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现在激光一般是单色光. 复合光:有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称为复 合光。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光如日光、白炽灯光都 是复合光。 互补色光:能够组成白光的两种色光互称互补色光。 2.吸光度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射某溶液时,入射光强度为I。,透过光强度为I, 则透光率 定义:吸光度 二、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通过研究,于1760年指出,吸光度与液层的厚度b成正比,称为朗伯定律。 A=K1b K1为比例系数。 1852年,比尔研究了各种无机盐对红外光的吸收,指出: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称为比尔定律。 A=K2C K2为比例系数。 合并二式,即得朗伯—比尔定律。 A=KbC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的、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比例系数K称为吸光系数。 例2.有两份不同浓度的某一有色络合物溶液,当液层厚度为1.0cm时,对某一波长的光透光率分别为:(a)65.0%,(b)41.8%,求(1)两份溶液的吸光度A1、A2。(2)如果溶液(a)的浓度为6.5×10-4mol/L,求溶液(b)的浓度。 解: 三、吸光度的加和性 在多组份体系中,如果组分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这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 四、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1.非单色光的影响 在分光光度法使用的分析仪器中使用的都是连续光源,用单色器分光,用狭缝控制光谱带的宽度,因而投射到吸收溶液的入射光,常是一个有限宽度的光谱带组成的复合光,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因而引起了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移。 另一方面,溶液中由吸光物质构成的化学体系,常因条件的变化而形成新的化合物,如重铬酸钾在水中存在平衡: 由于稀释或增加溶液的PH,Cr2O72-就转变为CrO4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r2O72-的浓度时,如果稀释溶液或增加溶液的PH值,平衡向右移动,Cr2O72-实际浓度要低于理论计算值。 A=εbC C↓,则A↓,从而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实际上,吸光组分的缔合、离解、互变异构、络合物的逐级形成以及与溶剂的相互作用,都将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2-2紫外—可见光谱法仪器 1.光源 在吸光光度测量中,要求光源发出所需波长范围的连续光谱,且具有足够的光强度,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 在可见光区测量时,使用钨丝灯作光源。钨丝灯340~2500 nm (本书360~1000nm) 在紫外光区测量时,光源为:氢灯(或氘灯)160~375 nm 。 氘灯的辐射强度比氢灯大4~5倍。 2.分光系统 由入射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物镜、出射狭缝组成。 色散元件: 棱镜:由石英、玻璃制作(普通玻璃不透紫外光),一些低档仪器只能测量可见光部分,使用的棱镜是由玻璃制作。 光栅:根据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制作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是把通过吸收池的透过光强度转变为电信号,并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它由两部分组成:(1)光电系统,(2)检流计。 (1)光电系统 作用: 将光强度转变为电信号 装置:有硒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