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紫外可见光谱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9.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9.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9.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共轭体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分析。光谱图比较简单,峰形较宽。一般来说,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信号较少。常用于共轭体系的定量分析。 在分子中存在着电子的运动,以及组成分子的各原子间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的总能量等于这三种运动能量之和: E分子=E电子+E振动+E转动 当用光照射分子时,若光的能量等于分子某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分子由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上,产生吸收。分子就要选择性的吸收某些波长(频率)的光。 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λmax,相应的摩尔吸收系数为εmax。曲线中的谷称为吸收谷或最小吸收(λmin),有时在曲线中还可看到肩峰(sh)。 3.吸收曲线的特点 由于每个电子能级上耦合有许多的振-转能级,所以吸收光谱具有 “带状吸收” 的特点。 1)不同的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不同。 2)对同一物质,其浓度不同时,吸收曲线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只是吸收程度要发生变化,表现在曲线上就是曲线的高低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产生的特征频率少,光谱比分子吸收光谱简单。 原子吸收光谱是线光谱,分子吸收光谱为连续光谱。 三种主要价电子: σ电子→饱和的σ键 π电子→不饱和的π键 n电子→未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 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它们的能级高低为:σπnπ*σ* 1. n→σ* 跃迁 由含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 , —SH,—X等)化合物产生。摩尔吸光系数较小,λ150~250nm(远、近紫外区)。 2. π→π*跃迁 不饱和基团(-C=C-,-C=O),摩尔吸光系数较大(≥104 Lmol-1 cm-1),λ~200nm(近紫外区)。 9.1.2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9.1.2.1 电荷迁移跃迁 9.1.3 常用术语与谱带分类 9.1.3.1 生色团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叫生色团。对 有机化合物:主要为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 电子的基团。 例: 常见助色团的助色顺序: -F-CH3-Br-OH-OCH3-NH2-NHCH3 -N(CH3)2-NHC6H5-O- 9.1.3.3 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吸收峰位置会移动。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 9.1.3.4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摩尔吸光系数)增强。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9.1.3.5 强带和弱带 εmax 105→强带 εmax 103→弱带 吸收带分类 (1) R带[来自德文Radikalartig(基团)] 由n- ?* 跃迁引起,或者说由带孤对电子的发色团产生。 (2) K带[来自德文Konjugierte(共轭)] 由共轭体系的π-?*跃迁引起。共轭双烯、α,β-不饱和醛/酮、芳香族醛/酮以及被发色团取代的苯(如苯乙烯)等,都有K带吸收。K带是最重要的UV吸收带之一,应用最多。 3)B带—德文Benzienoid(苯系) 由苯环的?-?*跃迁引起,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特点: *宽峰,有精细结构(苯的B带在230-270nm,中心在256nm左右) ;但是在极性溶剂中精细结构会消失。 *εmax偏低:250<ε<3000 (苯为215)。 4) E带-Ethylenic(乙烯型)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分为E1和E2两个吸收带: E1带:由苯环乙烯键?电子? ?*跃迁产生,吸收峰在184nm,lg?>4。 E1带特强,无精细结构。 E2带:由苯环共轭二烯键?电子? ?*跃迁产生,吸收峰在204nm,lg?=4(?约为7900),中等强度。有不清晰的精细结构。 溶剂极性↑,精细结构消失。 2. 溶剂极性对π-π*跃迁的影响 溶剂极性增大,λmax红移; 3. 溶剂极性对n-π*跃迁的影响 溶剂极性↑,λmax蓝移;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 (2)甲醇???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