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放探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排泄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内分泌功能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肾的功能
一、排泄(excretion)
(一)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终产物及过剩的或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某些器官清除于体外的过程。
(二)途径:
1.皮肤 2.呼吸器官
3.消化器官 4.肾脏:尿液
调节水、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α-羟化酶、前列腺素等
世界肾脏日(WORLD KIDNEY DAY)
从2006年起 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
国际肾脏病学会、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
“三高”: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
学习目标
说出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分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叙述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H2O、HCO3-、葡萄糖等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K+和NH3的分泌作用。
简述尿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的结构特点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球旁器
1、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
2、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差异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循环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外的血浆成分,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中形成滤过液(原尿)的过程。
(一)滤过膜的结构基础
机械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基膜(中间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外层)
电学屏障: 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是糖蛋白,阻止带负电的蛋白质通过
(二)滤过膜的通透性
1.窗孔:50-100nm
2.网孔4~8nm
滤过能力决定于 : 滤过物的分子量与 所携带的电荷 。
3.滤过裂隙膜:
滤过膜的通透性
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
≥70000完全不过膜,
清蛋白分子量最小69000,但带负电,不能通过电膜屏障
原尿中几乎没有蛋白质
滤过膜的面积:1.5m2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虑过压的唯一动力
较其他组织的脉细血管血压高
入球端和出球端几乎相等
血浆胶体渗透压:阻力,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逐渐升高
囊内压:肾小囊内原尿对囊壁的压力,阻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45
10
20
15
45
10
35
0
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肾血流量
2. 有效滤过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囊内压
3. 滤过膜(面积、通透性)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转动
2、主动转运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重新吸收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近球小管是各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均有重吸收能力
近端小管最强
葡糖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全吸收
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在近端吸收
其余的在其他各段和集合管吸收
少量随尿排除
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对机体有用的(葡糖糖、氨基酸、无机盐),大部分被吸收,有的物质则完全不吸收;既避免营养流失,又清除有害产物。
2.有限性:超过吸收上限时,不能完全被重吸收,终尿排出
(三)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的重吸收
(1)量:99%以上。
(2)部位: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吸收65-70% ),其余在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 。
(3)形式
Na+— Na+泵主动重吸收
CI-— 被动重吸收
2.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量:全部。
(2)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
(3)形式:继发性主动同向转运。
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