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名师优质课件 苏教版必修2 .ppt

发布:2019-09-21约8.26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两次用到蒸馏水:步骤①中加蒸馏水,目的是让血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涨破而释放DNA;步骤②中加蒸馏水,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的浓度,析出DNA。 (4)两种颜色变化:析出的DNA是白色丝状物;DNA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后呈蓝色。 (5)三次过滤:第一次和第三次要用其滤液,使用的纱布为1~2层,第二次要用其滤出的黏稠物,使用纱布为多层。 * 2.有某种新发现的病毒,为确认其类型,科学家用RNA水解酶处理,发现仍具有感染能力,而用DNA酶处理时,却丧失了感染能力,你能推测它属于哪类病毒吗? 提示:若使用RNA水解酶处理病毒,病毒仍具感染能力,表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RNA;当用DNA酶处理病毒时,该病毒丧失感染能力,这表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应是DNA,为DNA病毒。 [跟随名师·解疑难] 1.生物的遗传物质归纳 生物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 DNA、RNA DNA 病毒 DNA病毒 DNA DNA RNA病毒 RNA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所有生物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极少数病毒(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2.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四种常用探究方法 (1)分离提纯: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是100%。 (2)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是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 (3)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是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 (4)水解酶法:利用酶的专一性,控制起作用的物质,从而判断出起作用的物质种类。 3.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归纳 [特别提醒] 正是由于物质分离提纯时,纯度不能保证100%,所以,相对于艾弗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因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细菌,没有任何嫌疑)。 [例1] (2011·广东高考改编)艾弗里和同事用 R 型和 S 型肺炎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球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 蛋白质 R 型 ② R 荚膜多糖 R 型 ③ R DNA R 型、S 型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R 型 A.①不能证明 S 型球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 S型球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 S 型球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球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球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球菌的转化因子,A错误、C正确;从表中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表中信息不能说明DNA是S型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C (1)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分别用活的S型和R型球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单独注射和与R型活球菌混合注射形成对照。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之间形成对照,而DNA与DNA酶处理产物之间也形成对照。 (2)加热杀死S型球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3)R型球菌转化成S型球菌的实质是S型球菌的DNA与R型球菌DNA实现重组从而表现出S型球菌的性状。 [例2] (2011·江苏高考)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A项错误,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项错误,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有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C项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