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朱乐平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特级教师朱乐平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探究
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王春萍
摘要:通过对朱乐平老师大量教学录像课和课堂实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朱乐平老师的课堂导
入不仅能迅速地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而且
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
氛围。
关键词:课的导入 主动探究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就能迅速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则好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就能使人展开无限遐想,置身其中;一部好乐巧妙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动画情景的巧妙运用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感悟排列的特点,引领学生体味
童话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朱老师走进童心世界,精心巧妙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奏响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曲。
二、从“万籁俱寂”的独立探究中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朱老师在“激情与本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数学课上,有时我们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学生十分宁静的外表,但我们能想象到和感受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汹涌,激情在燃烧。数学课堂只有学生数学思维的花朵盛开时,才是最美丽的。”朱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寻找着这种美丽。
朱老师的课许多时候都是从万籁俱寂的学生自主探究中开始的。这个过程是每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买苹果问题》一课时,通过简短的师生谈话后,老师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
问题1:某水果店有以下两种价格的苹果,20元钱可以买多少整数千克?
每千克2元 每千克4元
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安静地解决问题; (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
几分钟后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再继续自己练习。
生1板演:2×10=20(元) 2×8+4 3×4+2×4
4×5=20(元) =16+4 =12+8
2×6+2×4 =20(元) =20(元)
=12+8 2×8+2×2
=20(元) =16+4
=20(元)
又几分钟后第二位学生上台板演。生2板演:
每千克2元 每千克4元 10千克 0千克 0千克 5千克 5千克 2千克 8千克 1千克 4千克 3千克 2千克 4千克 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来分钟,同学们已经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却不断地在想,而且还非常地安静。朱老师适时地进行了表扬。朱老师继续在大屏幕上出示:
先准备,再小组交流。
·每个同学整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注意归纳与整理你们组的成果;
·准备向全班汇报。(怎样汇报更容易使人懂?)
一直到准备小组讨论,前面整个课堂一直都非常安静。包括两位学生上去板演,学生始终静静地在思考。当老师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怎样汇报后,学生又静静地思考怎样汇报。
这里没有激情洋溢的语言描述、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景,也没有异彩纷呈的变化练习。朱老师只是轻轻打开屏幕,练习和要求都屏幕上,朱老师要求学生用1分钟左右时间阅读和思考题意,接着就开始独立练习、探究,这个时间有时会很长。这时课堂是寂静的,学生的思维却是灵动的、开放的、多元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思考,也许有的学生的思维会深入一点,有的同学思维会简单一点,但是他们的思维之花都在开放。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朱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这种感觉是数学课堂本身魅力的折射,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
三、从熟视无睹的生活情景导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中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朱老师执教的“与众不同”一课,课开始提出了“你们有谁看见过我或我的照片”“有谁看见过牛或牛的照片”“我和牛有什么区别”几个话题。学生众说纷纭,“牛有尾巴,你没有尾巴”“你穿衣服,牛不穿衣服”“你不会说牛话,牛也不会说人话”……课堂瞬间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教师总是在学生发言后去引导学生关注“他是从××角度来看的”。教师再通过一句导语“人与牛有很多不同点,数与数也有不同”,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
这里为什么不用“人与牛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某某与牛有什么不同?”而用“我和牛有什么区别?”我想这就是朱老师提这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