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4_叶绿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ppt

发布:2015-08-16约2.41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四 叶绿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p130-136) 一、叶绿素的提取 二、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掌握叶绿素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的方法 2)了解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2. 实验原理 2.1 用含水的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 2.2 叶绿素的物理性质 吸收光谱 荧光现象 2.3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 皂化反应 2.1 用含水的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 亲水的卟啉环的“头部”: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带正电性,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性,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 亲脂的叶绿醇的“尾巴”: 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 2.2 叶绿素的物理性质 2.2.1 吸收光谱 2.2.2 荧光现象 2.2.3 含量测定 2.2.3 含量测定 叶绿素a、b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 nm 和645 nm; 叶绿素a、b在652 nm处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34.5),测OD652求出叶绿素a、b总量。 故叶绿素浓度 C=OD652 / 34.5 ( mg/ml ) 叶绿素的含量(mg/g)= [叶绿素的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 2.3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2.3.1 叶绿素的结构 2.3.2 取代反应 2.3.3 皂化反应 2.3.1 叶绿素的结构 叶绿素a与b很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Chl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即Chlb。???? 2.3.2 取代反应 2.3.2.1 稀酸 去镁 铜代 2.3.2.2 浓酸 去镁 水解 2.3.2.1 稀酸 叶绿素溶液与稀酸(如:草酸)作用,H+取代Mg后的产物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与Cu2+ 或Zn2+作用, Cu2+ 等离子取代后的产物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等; 2.3.2.2 浓酸 叶绿素溶液与浓酸(如:盐酸)作用,除了代换Mg外,可使去镁叶绿素迅速分解出叶绿醇,并形成褐绿色的去镁叶绿酸。 2.3.3 皂化反应 叶绿酸是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另一个被叶绿醇酯化。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 叶绿素与碱皂化形成的叶绿素盐能溶于水,极性增大。 皂化分层 叶绿素的盐形成以后,因分子极性增大,易溶于稀酒精溶液中,不能进入苯层; 而类胡萝卜素在苯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醇溶液中 一部分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胶体,出现一层乳白色的溶液 低温下发生皂化反应的叶绿体色素溶液,易乳化而出现白色絮状物,溶液浑浊,且不分层。 3 材料、试剂与配备 1 材料 菠菜叶片 2 仪器设备 研钵,漏斗,剪刀,试管,试管夹,容量瓶(25ml,50ml),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等 3 试剂 95%乙醇,苯,浓盐酸,36%乙酸, CuSO4, MgCO3,石英砂 叶绿体色素提取 称取新鲜去大叶脉的菠菜叶片3g,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镁及5ml 95%乙醇,研成均浆,过滤入25ml 容量瓶,分别用5ml 95%乙醇冲洗研钵3次,冲洗液同样过滤,收集滤液,倒入容量瓶中,最后用95%乙醇定容至25ml,放入暗处备用。 2. 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取叶绿素提取液2ml放入试管中,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及反射光的颜色有何不同? 3. 光对叶绿体色素的破坏作用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一管放在直射光下,另一管放在黑暗处,1~2 h后观察两管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6. 叶绿体色素含量测定 吸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5ml,用95%乙醇定容至50ml。以95%乙醇为空白对照,在波长652nm下测定吸光度,并计算总叶绿素的浓度。 最后,根据下式可进一步求出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的含量(mg/g)= [叶绿素的浓度×稀释倍数×提取液体积] /样品鲜重 * * 2.2.1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红光区:640~660 nm 篮紫光区:430~450 nm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400~500 nm 不用蓝光区测叶绿素含量。 2.2.2 荧光现象 透射光下 反射光下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消耗于分子内部的振动上,发射的荧光的波长总是比被吸收光的波长要长 叶绿素吸收红光后处于第一单线态,叶绿素分子要从第一单线态返回基态所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卟啉环中的Mg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被H+、Cu2+ 、Zn2+等离子取代。 叶绿素→去镁叶绿素→铜代叶绿素(稳定而不易降解,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