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30约3.3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疗效观察 史振仙 胡敏 刘志勇 (海南省海口市解放军第187中心医院干部病房 571159) 【摘要】目的 观察注射用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符合WHO诊断标准的不稳型心绞痛惠者48例,用纤溶酶200U,1次/d,7d为1疗程。用药后评价临床疗效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有效率83.20%,心电图改善率79.71%,对照组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65.62%,两组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降低(Plt;O.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厦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注射用纤溶酶 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96-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非ST段抬高的一种心绞痛类型,是指介入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斑块易碎及破裂,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及血栓形成有关 ,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纤溶酶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纤溶制剂,其具有抗凝、降纤、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调节纤溶的作用,已经成功用于脑梗死及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1] 但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报道较少,我科室应用注射用纤溶酶(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0 U)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诊断标准临床确诊为UAP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纤溶酶组(A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24例。[2]其中应用纤溶酶组男18例,女6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0.1岁。常规治疗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有下列情况者均剔除:①急性或陈旧性心??梗死;②心功能不全;③严重心律失常;④年龄ge;70岁;⑤有任何部位的活动性出血或出血体质;⑥有脑血管病发作史;⑦人院非心绞痛发作时收缩压ge; 17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ge;110mmHg;⑧患有进展性疾病或预后很差的严重疾病;⑨梗死后心绞痛。 1.2治疗方法 所有人选患者用药前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B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凋脂、降压、降糖及p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A组在使用常规扩张冠状动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注射液2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0天。[3] 1.3观察指标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1) 在应用前及应用1疗程后分别观察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为显效;gt;50%为有效;lt;50%为无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效;ST段改善ge;50%或T波转为正常为有效,达不到以上指标为无效。实验室指标,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血小板计数。治疗期问观察临床出血副作用:(1)轻度出血:鼻血、牙龈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镜下血尿、注射部位出血。(2)中度出血: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3)重度出血:需输血的出血,颅内出血。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组别 治疗时段 心绞痛发作(次/d) ST变化(mm) 血小板计数(109/L) A组(n=24) 治疗前 6.0plusmn;2.0 3.0plusmn;0.5 150plusmn;50 治疗后 2.0plusmn;0.4 2.5plusmn;0.5 190plusmn;50 B组(n=24) 治疗前 7.0plusmn;2.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