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教学设计(三稿) ——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闫绪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因为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2、数学思考目标:发展数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数学思考目标:经历分一分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操作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 师:小白兔都邀请了哪些好朋友呢?数一数,每种小动物分别有几个? 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么招待这些好朋友呢?(结合招待客人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师:和同学们一样,小白兔也非常热情好客,它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大家看,它准备了哪些好吃的东西?这些好吃的东西,都该分给谁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白兔过生日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的预设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引出“分一分”这一教学环节。】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1、初步感受“平均分”(小猴分桃子) (播放课件)出示8个桃子。 提问: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怎样分呢?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看一看会有怎样的分法?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8个桃子分成两部分,可以有4种分法。 1和7,2和6,3和5,4和4。 如果学生只说“4和4”这种方法,对别的方法有疑问,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觉得“2和6”、“3和5”、“1和7”的分法不对?为什么这样不公平?怎么样才公平?为什么? 如果学生能说出4种分法,就直接提问:如果你是这两只小猴中的一个,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 在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发现4和4这种分法是最公平的,最合理。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种分法。 提问:“4和4”这种分法与其他三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谈自己看法。明确“4和4”的两部分相等,其他分法两部分不相等。 师:像这样,把一些东西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数量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提问:谁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分一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其中有一个分法比较特殊,叫做平均分。初步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合作探究,体验“平均分” 过程(小猫分鱼) 师:(播放课件)一共有几只小花猫?几条鱼?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让数得快的同学说说方法。(图上的鱼是3种颜色,每种4条,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明确问题:12条鱼,4只小花猫,怎么分,每个小花猫才会分得一样多? 布置学生小组活动的任务:四人一组,分别扮演四只小花猫,每组拿12根小棒当做12条鱼,然后分一分,使每一个小花猫手里的鱼同样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汇报分的结果和过程。先说结果,后说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A、 一个一个按顺序轮流发,或者是轮流拿。(这是比较“低级”思维方式,但也是很重要的。) B、 已经知道4个3是12,反过来,12里面包含4个3,所以每人3条鱼。 C、 先大致分,每人2条,看有剩余,再继续分。 ...... 学生四人一组到前面进行表演,重现分鱼的过程。 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分法,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播放课件)展示分鱼的过程。 提问:通过帮助小猫分鱼,你对平均分有什么新的了解?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设计意图:小猫分鱼这个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上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存在,平均分和随意分的不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加深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