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名师优质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

发布:2019-09-18约7.5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跟随名师·解疑难] 细胞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几个典例 (1)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O2和CO2的气体交换。 (2)动物的肌肉细胞呈长条形,与其具有收缩功能相适应。 (3)神经细胞的突起很长,可提高传递兴奋的效率。 (4)卵细胞较大,含有营养物质多,有利于个体早期发育。 (5)植物叶片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呈肾形,而且可以伸缩,有利于控制气孔开启与闭合。 (6)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形成了许多突起,可以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 [例1]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英国科学家胡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 C (1)细胞学说的创立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非只由施莱登、施旺二人建立。 (2)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切不可说成“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但不具备细胞结构)。 (3)细胞学说不仅蕴含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由“细胞”构成),也蕴含了“细胞”的统一性(如细胞均来自细胞等)。 [例2] 请回答与显微镜使用及观察相关的问题。 (1)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再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观察 B.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用显微镜的凹面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D.在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2)如下图所示,欲观察较多的细胞应选用的正确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如果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4)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境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 A.2 B.4 C.8 D.16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1)实物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反,B项中要想使像向右上移动,则装片向左下移动;C项中用凹面或平面反光镜反光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少无关,更换目镜或物镜(改变了放大倍数)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少有关;D项中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时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大小。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负相关;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距玻片标本的距离越大。要观察较多的细胞,就应选用较小的放大倍数组合。 (3)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当放大倍数改变时,视野中物体的像的直径发生同样变化;此题中物镜增大4倍,目镜不变,故视野直径范围缩小4倍,能看到8×1/4个细胞。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标本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指体积放大的倍数,假若一标本被放大了40倍,则实际上是指它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放大了40倍,即物体被放大了1 600倍。题目中当物镜为10×时,可看到64个分生组织细胞,若物镜转换为40×,原先的分生组织细胞又被放大了4×4=16倍,则视野相应减小到原先的1/16,所以,视野中仅检测到64×1/16=4个细胞。 [答案] (1)A (2)C (3)A (4)B 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大小呈反相关。如观察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