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教案资料.ppt

发布:2019-11-27约3.12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图3-1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图 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kx=Kx/Lx ky=Ky/Ly 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图 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要素禀赋点 图 3-3 图 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图 3-5 三、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图 3-7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资本价格上涨 劳动供给大于需求 劳动价格下跌 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下降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 w=Px·MPLX=PY·MPLY (3.3) r=Px·MPKX=PY·MPKY (3.4)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和单位等成本直线(un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