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完善。 从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要素禀赋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 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之间的区别: 一是生产要素包括两个,劳动、资本, 2×2×2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是一条凸状曲线。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 一、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1995年若干国家的要素禀赋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 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即共同的要素价格。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H-O 理 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等产量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 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 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 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PA为A国的均衡价格, PB为B国的均衡价格。 PA<PB 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国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O定理 1.开放以后,因为PA<PB A国将输出商品X到B国, B国将输出商品Y到A国。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意义: 第一,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要素价格 劳动收入: w = PX * MPLX= PY * MPLY 资本收益: r = PX * MPKX= PY * MPKY 其中 P为商品的价格, MPi (i = L, K) 是要素i的边际生产率 (1)短期影响 (要素不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要素回报的变化只取决于产品价格的变化 ,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不变 (2)中期影响: (一部分要素如L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K不动) 各行业资本劳动供给比例发生变化,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变化 要素回报的变化取决于产品价格的变化和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化 (3)长期 : (所有的要素均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各行业资本劳动供给比例均比贸易前提高 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 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推论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 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一致。 随着贸易的开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