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4章 要素禀赋理论文档.ppt

发布:2019-04-06约小于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现代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和俄林(H-O) 理论假设: 1.机会成本递增,只能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2.2×2×2模型。 3.两国在生产中都采用相同的技术。 4.规模报酬不变。 5.消费偏好相同。(一种组合都能被两国国家的消费者接受) 6.完全竞争市场 7.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国家之间不流动。 8.没有运输成本,没有贸易保护政策。 9.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 10.两国贸易平衡。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国家应根据本国的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即每个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运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运用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世界各国在拥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是非常不一致。 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是相对的,要素丰裕就意味着这种要素供应量大,价格比较便宜,密集使用这种要素才能做到产品成本低,在国际贸易中才能获利;要素稀缺意味着供应量少,价格就比较高,需要进口。 生产可能性曲线 理论结论 一、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进口要素禀赋稀缺的商品。 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三、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比例上的差别。 四、商品贸易的趋势是消除工资、地租、利息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 理论评价 一、引领国际贸易理论走向新开端,在研究方法上指出生产要素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重要性。 二、它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存在差别; 三、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为什么大发展; 四、将经济的发展视为静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和不平等性。 里昂惕夫之迷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对H-O理论进行验证。 资本-劳动的比率K/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