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9约2.25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NE→心肌细胞膜?1受体→胞内cAMP↑;心脏交感神经丛(NE);2. 心迷走神经;⑵ 作用及机制;心脏迷走神经丛(Ach); 一般而言,心脏受交感和迷走双重神经支配,在常态下,两种神经均有紧张性,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但迷走神经的作用大于交感神经的作用。 例: 心率变化(次/分) 对照 75 切断迷走神经 >75 切断交感神经 <75 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100(自身节律)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去甲肾上腺素 α受体: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 (NE) 阻断剂:酚妥拉明        β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 阻断剂:心得安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以血管收缩效应为主 (2)特点 ① 大多数血管受其??一支配 ②支配范围广但分布密度不同: 不同器官中: 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脏、脑 同一器官中: 微AA V ③安静时有紧张性活动,称交感缩血管紧张;①交感舒血管纤维——(ACh)  动物的骨骼肌微动脉(MR) 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三)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1.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心血管中枢;2.延髓以上的的血管中枢 ;(四)心血管反射 (cardiovascular reflex)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窦弓反射、降压反射 depressor reflex)** ;⑴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2)特点 ①经常起作用,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是60 - 180mmHg,对100 mmHg (13.3kpa)时的压力变化最敏感。 ; ②是负反馈调节过程(双向) ③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④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 (3)生理意义:经常监视动脉血压的波动。;2、心肺感受器反射;反射途径和效应: ;3.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 A 体 兴 奋;二、体液调节; 体内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在化学结构上同属儿茶酚胺类,故统称为儿茶酚胺。;;(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1.来源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 →肾血流量减少 肾交感N兴奋 ↓ 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入血)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10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肺内) 血管紧张素Ⅱ(8肽) ↓血管紧张素酶A(血浆和组织中) 血管紧张素Ⅲ(7肽) ;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微动脉收缩,静脉收缩 ② 使交感N末梢释放NE↑ ③ 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三)血管升压素(VP) ;(四)心房钠尿肽;(五)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六)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 ;(二)血流特点 ;3、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1、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3、体液的调节 ;肺的血液供应有两条途径: 体循环的支气管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二、肺循环;4、肺血容量变化大 ①平静呼吸时:肺血管容纳450ml血液(占9%) ②可变范围大: 200 ~ 1000ml (用力呼气)(深吸气) ③在一个呼吸周期中,肺循环血容量发生周期性变化,可影响回心血量使血压发生周期性变化(二级波)。;(二) 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2、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轻度舒张血管 交感神经: 直接作用:收缩血管 整体时:由于体循环血管收缩,将部分血液挤入肺循环,肺循环血容量增加 3、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等收缩肺循环的微动脉 组织胺、5-HT:收缩肺循环的微静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