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原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原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细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原发性气胸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笔者所在胸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采用细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气胸患者41例,统计治疗有效率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无重复置管,其中39例肺完全复张,顺利拔管,2例病人持续漏气gt;7d,行VATS肺大泡切除术,术后证实肺尖细小肺大疱及疱性改变;3例病人出现堵管,经冲洗及灭菌导丝再通,均达到通畅引流,肺复张后顺利拔管。结论:利用细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气胸,不仅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同时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方便、易护理、并发症少、病人感觉舒适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气胸;细管;胸腔闭式引流。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75-03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急症之一,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和继发性气胸(secondary pneumothorax,SSP)[1],目前治疗手段多样,同外科学发展趋势一样,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也逐渐走向了微创化。在胸腔闭式引流常用的导管中,传统粗管引流效果好,但由于其硬度的关系,大多数病人在肺复张过程中疼痛感较为明显;而且,若患者带管时间较长,由于引流管对伤口的长时间压迫,出现拔管后伤口愈合延迟,甚至出现伤口感染。近来有多家医院报道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取得较好疗效[2-4],但中心静脉导管存在管径细、侧孔少、易弯折等材料缺点。笔者所在胸外科使用的管径8.5Fr的引流管治疗原发性气胸既能保持良好的引流效果,同时具有安全、创伤小、易护理、病人感觉舒适度高等优点。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细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所收治的原发性性气胸病人,共41例,均为单侧气胸,初发38例,第二次复发3例,男性33例,女性8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年龄42岁。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无张力性气胸病例,发病时间1小时~30小时不等,所有病例经查体及胸片、胸部CT证实为单侧气胸,肺压缩30%~95%,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无皮下气肿。
1.2 材料及方法
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及辅助装置一套(型号规格:复合装R型8.5Fr*20cm,产品编号FR0820);其余同一般胸腔闭式引流准备。病人取半卧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充分暴露穿刺点(穿刺点根据术前胸部CT,大多数定位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若病人存在胸腔内粘连及局限性气胸病人,则更具CT具体定位),常规消毒铺巾,于穿刺点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腔,回抽出气体后拔出麻醉针,以尖刀片切长约4mm皮肤切口,5ml注射器接导管针垂直刺入胸腔,有落空感回抽出气体后,置入导丝,退出导管针,扩皮器扩张皮肤,置入引流管于合适深度,通常以壁层胸膜与导管最近侧孔距离2cm为佳,退出导丝,通过连接管(包装内自带)接水封瓶,见气泡溢出,固定,消毒,引流管出皮肤处垫一小方纱,薄膜敷贴覆盖,使引流管呈“S”型固定,外用敷贴覆盖。生理盐水10ml冲管Bid,保持引流管通畅。导管未见气泡引流后,听诊呼吸音恢复,试夹管24h,复查胸片,肺复张后,拔出引流管,内层油纱外层无菌纱布覆盖伤口;若呼吸音恢复差,探明若系引流管阻塞,以生理盐水经主管及侧管冲洗,再通则继续引流,保持通畅,若通畅程度不满意,可用消毒导丝再通,大容量空针抽吸,若完全阻塞,更具复查胸片及胸部CT结果重新穿刺抽气或置管引流。若引流管持续引流气体超过7d,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建议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参照英国胸科协会(BTS)2010年治疗指南[1]:首次治疗能使肺完全复张或基本复张(胸腔内余气量lt;5%)而无需改变治疗措施,为有效;7d内胸腔内余气量无变化、甚至增多,需要改变治疗措施为无效;统计各病人治愈后拔管时间。
1.3.2观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出现肺水肿、皮下气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plusmn;s)表示,数据以SPSS 17.0软件包分析处理。
2.结果
2.1 所有51例采用细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原发性气胸病人,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无病例出现肺水肿及胸膜反应,39例肺完全复张,顺利拔管,治疗有效率95.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