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94例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94例分析
作者:段涛,邱风兰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为了研究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进,本文从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以改良的方法治疗94例单纯气胸患者为治疗组,以采用常规方法,间断穿刺排气治疗的94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治疗组操作简捷,并发症发生率、疗程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气胸;腋下;Arrow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腔需要持续引流的患者,自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改良的方法治疗单纯气胸患者94例,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7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两组。治疗组94例,男50例,女44例,年龄25岁~84岁,平均46岁,肺压缩程度在30%~95%;外伤后肋骨骨折并气胸37例,自发性气胸55例,月经期气胸2例;其中反复发作者11例,以前均行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气胸37例,双侧气胸1例,23例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对照组93例,男48例,女45例,年龄25岁~83岁,平均45岁,肺压缩程度在30%~95%;外伤后肋骨骨折并气胸35例,自发性气胸54例,月经期气胸4例;其中反复发作者13例,以前均行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气胸35例,双侧气胸2例,19例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症状。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 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引流管。穿刺点定在腋下(胸大肌外侧缘的腋前线或腋中线第3、4肋间或第4、5肋间)或气体积聚最多的部位(根据胸片和CT片判断)。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在下一肋骨上缘,针头向上倾斜30度~45度角左右刺入胸腔。当抽出少量气体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将金属软导丝经针栓导丝孔缓慢插入30 cm,右手持导丝,左手缓慢退出穿刺针及注射器。换左手固定导丝,右手持中心静脉导管对准导丝循其插入胸腔内6 cm~10 cm,拔出导丝,用粘附贴将导管固定于胸壁上,用输液管作为延长管,将穿刺管同胸腔闭式引流瓶连接。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间断穿刺排气。
1.3 疗效观察
观察病人胸痛、肺水肿、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见表1)。但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操作简捷,并发症发生率、疗程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常规胸腔引流治疗组(P0.05)(见表2)。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71例(76.5%)患者经一次引流后胸闷气急等症状得到缓解,没有发生引流管堵塞或脱出现象,22例(23.5%)通过2次~4次穿刺引流治愈,复发2例,行VATS治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腔逆行感染,引流管口处疼痛等并发症。气胸治愈率98.8%。引流管留置时间5 d~16 d,平均9 d。表1 两组疗效结果(略)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略)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处理单纯性气胸的传统方法是间断穿刺排气;而对于交通性和张力性则采用较粗的导管做胸壁切开闭式引流,从而使肺组织复张,达到治愈的目的。但传统的方法比较繁琐,且胸膜反应、复张性肺水肿、感染等并发症较多,住院费用高[1]。近5 a来,我们对于单纯性气胸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虽然与既往的方法在治愈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则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
3.1 胸腔穿刺的位置
对于单纯性气胸,传统穿刺位置是锁骨中线第2肋间,这个位置穿刺安放胸腔引流管需要经过胸大、小肌且遗留下明显的疤痕。采用腋下位置符合美容要求,特别是女性患者几乎看不见瘢痕[2]。若病人以后气胸复发,用胸腔镜手术时,可利用该穿刺点,以减少胸壁更大的创伤及更多的手术瘢痕。引流管不通过前胸壁,病人下床活动更方便,衣服对引流管的刺激也轻。
3.2 住院时间
可明显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社会效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