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
专业(代码: 0808
)
(一级学科:
电气工程 )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 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 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 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 进行培养。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 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 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
普博:3.5-4 年
直博:5-6 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 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 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 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 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
1、普博≥12 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
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 学分
2、直博34 学分
1
公共必修课程 7 学分
公共素质类课程≥1 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 学分
六、培养环节要求
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 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 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 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计划进度等。开题 报告在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承担的主体企业公开进行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 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论文工作期间至少每半年在校或在学位论文主 体企业单位作学术报告一次。在学期间共完成读书报告或 seminar 10 次。
实践活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 著名学校、企业调研或进修一次,国外企业为期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国内企 业半年到一年。
论文中期检查:开题报告 1 年-1.5 年后,组织考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 进展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不通过者,三个月后重 新检查,若仍不通过,停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发表论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时,以第一作 者且浙江大学第一署名单位提交发表或录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 2 篇且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普博:2 篇论文中 1 篇 CSCD 核心期刊以上、1 篇 EI;直博:2 篇论文中 1 篇一级期刊以上、1 篇 EI。SCI 可顶替授权发明专利一 项。
论文答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完成工程项目,完成学位论文, 可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前 45 天交评阅人,进行隐名评审,当有 1 位专家的 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时或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后答辩,则博士生应进行认真修改,原则上至少修改 3 个月,重新送专家审阅,
2
同意答辩方可答辩。当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总 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或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 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答辩委员会应有非导师组成员中非博士生单位的具有丰富 实践经验的企业单位的教授级高工参加,答辩后应根据评阅和答辩意见修改论 文后存档。
七、课程设置:
1、普博课程设置:
类
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上课
学期
备 注
公共课
0510001
博士生英语
2
32
秋或冬
学位课
公共课
0410001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
32
秋或冬
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1012061
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综述
3
48
秋冬
必修
专业学位课
1011098
先进控制技术
4
64
秋冬
必修(2 选 1)
专业学位课
1011097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3
48
冬
必修(2 选 1)
专业选修课
1013076
博士生专业英语
1
16
必选
专业选修课
998
选修相关学科课程
0
0
专业选修课
1011066
信号图象数字处理基础
2
32
冬
专业选修课
1011071
非线性控制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