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十五章国民收入决定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节 总需求的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1939-1944年, 政府支出从91亿美元上升到913亿美元 Y 增加90% P 上升20% 失业率从17%下降到1% 美国真实 GDP, 2000年的十亿美元 0 总需求的移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 从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实际GDP下降了近4% 失业率从2007年5月的4.4%上升到2009年10月的10.1%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从2007年9月的5.25%降到2008年12月的接近于零 美联储用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私人贷款。 2008年10月,议会批准给财政部7000亿美元,用于拯救金融体系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法案,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 0 事件:油价上涨 1. 成本上升,SRAS 曲线移动(假设 LRAS 不变) 2. SRAS 曲线向左移动 3. 短期均衡在点B,P 上升,Y 下降,失业率上升。 从A点到B点,滞涨:产出下降而物价水平上升的一段时期 P Y AD1 AS1 AS2 P1 A P2 Y2 B 0 总供给曲线的影响 YN YN P Y AD1 AS1 AS2 P1 A P2 Y2 B AD2 P3 D 如果政策制定者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来增加总需求以此抵消总供给的移动: Y 回到 YN;但 P 会更高 0 抵消短期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及其影响 失业量的变化 真实GDP CPI + 140万 + 2.9% + 26% + 99% + 350万 – 0.7% + 21% + 138% 真实石油价格 1978-80 1973-75 0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1936年 衰退和萧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不足;政策制定者应该移动总需求. 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著名批评: 长期是对当前事情的一个误导。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必将平静,那么他们给自己的任务就太容易且无用了。 0 LM曲线 流动偏 好理论 总需求 曲线 总供给 曲线 凯恩斯主 义交叉图 IS曲线 解释 短期 经济 波动 IS—LM 模型 AD-AS 模型 短期总量 生产函数 劳动市场 供求均衡 练习题:设总供给曲线 y=2000+p 总需求曲线 y=2400-p (1)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左移10%,求新均衡点。比较之。 (3)如果总供给曲线左移10%,求新均衡点。比较之。 解:(1)联立方程组: y=2000+p 和 y=2400-p 得 y=2200,p=200 (2)总需求左移10%即2400减少了10%,为2160 新的总需求曲线y=2160-p 联立方程组,得y=2080,p=80 总需求减少后,价格下降,收入减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总供给左移10% 即2000减少了10%,为1800 新的总需求曲线 y=1800+p 联立方程组,得 y=2100,p=300 总供给减少后,价格提高,收入减少。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课 后 作 业 第 5、8、9题 0 * NOTE: In edit mode (what PowerPoint calls “Normal view”), this slide looks cluttered. But in presentation (or Slide Show) mode, it all works pretty well. As in previous chapters, “eq’m” is short for “equilibrium.” Suggestion: Briefly explain each element of the graph as it appears. (Brief is appropriate because each element will be discussed carefully in the following slides.) Note that the graph measures a nominal variable (P) on the vertical axis, and a real one (Y) on the horizontal axis. Thus, the graph highlights the breakdown of the classical dichotomy. If you are more of a micro person, then please 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