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一章讨论国民收入如何核算,本章起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收入——支出模型。第一节 宏观均衡的基本理解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假设: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2、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3、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之为凯恩斯定律。由于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社会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保持不变。这条所谓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
4、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GNP=NNP=NI=PI=DPI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宏观均衡: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总需求:社会意愿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总供给:社会打算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1、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由于两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对产品的总需求就只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 Y=C+IY,C,I是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投资。或者说,假定价格水平始终不变,即P=1,则名义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与实际收入、消费和投资就相等。还要指出的是,公式中的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例,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万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万美元的产品,于是就有200万美元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总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2、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IU=0 3、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假定企业生产1000亿美元产品,居民和企业要购买产品的支出也是1000亿美元,则此1000亿美元的生产就是均衡产出或者说均衡收入。若用E代表支出,Y代表产出或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
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例如,A点表示支出和收入各为1000亿美元。 均衡产出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图中,假定总支出为1000亿美元,则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B点是均衡点,与B点相对应的支出和收入都是1000亿美元,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需求支出的数额。若产出大于1000亿美元,非意愿存货投资(图中用IU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反之,企业就会扩大生产。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即E=C+I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 C+I=C+S,等式两边消去C,则得I=S4、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第二节 消费函数一、家庭消费函数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支出相一致的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支出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决定。这里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这不仅是因为消费是总支出中最主要的部分(占GNP70%-80%),还因为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和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1、消费函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