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ppt

发布:2016-12-26约5.8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 ①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②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考虑利率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投资i=i(常数); ③企业利润全部分配,没有折旧; 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经济 E=C+I 即:总支出=计划消费+计划投资 在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的两部门经济中总产出或总收入y=GDP=NDP=NI=PI=DPI=C+S 这里设C+S为全体居民拿到手的可支配收入中计划消费的部分和计划储蓄的部分。则: I[计划投资]=S [计划储蓄]时,y=E,总产出或总收入是均衡的。 思考一下: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回顾第十二章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两部门经济: 假设折旧为零,则GDP=NDP 没有政府,则NDP=NI 忽略公司未分配利润,则NI=PI 没有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所以PI=DPI 即:Y=GDP=NDP=NI=PI=DPI 从收入角度Y=C+I 从支出角度Y=C+S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c=c (yd) yd——居民可支配收入 消费曲线 消费倾向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s=s(yd) yd——居民可支配收入 消费曲线 储蓄曲线是消费曲线的镜像 储蓄倾向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 ①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②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考虑利率对投资的影响,i=i(常数); ③企业利润全部分配,没有折旧; 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四节 乘数论 选择题:假设货币、价格、利率等因素不变,在存在闲置资源的前提下,某人利用闲置的资源建造了一栋价值1千万元的木屋,GDP会因此增加多少? 选项A ——增加1千万元; 选项B ——增加比1千万元多; 选项C ——增加比1千万元少。 乘数论小结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国民经济核算——解决GDP “是什么”、“是多少” 国民收入决定——解决GDP为什么会如此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E E y 100 0 45 。 100 IU (非意愿存货 Unexpected inventory) IU0 IU0 B y—总产出或总收入, 是一个实际的量; E—总需求或总支出, 是一个计划的量; 如果y≠E, 那么y不是均衡的; 只有y=E时,y才是 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145 60 A C S=I 储蓄-投资恒等式 可支配收入 (yd) 消费 (c) 边际消费倾向 (MPC) 平均消费倾向 (APC) A 9 000 9 110 0.89 0.85 0.75 0.64 0.59 0.53 1.01 B 10 000 10 000 1.00 C 11 000 10 850 0.99 D 12 000 11 600 0.97 E 13 000 12 240 0.94 F 14 000 12 830 0.92 G 15 000 13 360 0.89 c yd 0 c = c ( yd ) 45 。 E D C B A 消费c 储蓄s 可支配收入 yd 收支相抵点 (break even)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当可支配收入额外增加1单位时,人们所增加的消费量。 ⊿c ⊿yd dc dyd MPC = = 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的消费量。 c yd APC = 递减 表13-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