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酵母菌和霉菌教学实录 (新版)冀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5.2.1酵母菌和霉菌教学实录(新版)冀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生物上册5.2.1酵母菌和霉菌教学实录(新版)冀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八年级生物上册5.2.1酵母菌和霉菌”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细致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自主实验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重点讲解酵母菌的圆形或卵形细胞结构和霉菌的菌丝体结构,包括菌丝、菌柄和菌盖等部分。
-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强调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以及它们在适宜条件下的繁殖速度。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重点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营养等,以及这些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由于酵母菌和霉菌的微小体积,学生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其形态结构,因此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是难点。
-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面临显微镜操作不熟练、培养皿使用不当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学生需要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显微镜、培养皿、酵母菌和霉菌样本、酒精灯、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实验记录表
-课程平台:生物教学软件、在线实验平台
-信息化资源: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科普文章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酵母菌和霉菌?它们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酵母菌和霉菌是两种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食品制作、医药卫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1.老师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
2.学生观察,并描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3.老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如酵母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霉菌的菌丝、菌柄、菌盖等部分。
三、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
1.老师提问:酵母菌和霉菌是如何繁殖的?
2.学生思考,并回答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
3.老师讲解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的过程,并举例说明。
四、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环境
1.老师提问:酵母菌和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
3.老师讲解不同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和霉菌生长的影响。
五、实验操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1.老师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六、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如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受到温度、湿度、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3.老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七、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环境等。
2.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提问老师。
八、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堂反思
1.老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能力的提升: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微生物的细微特征,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对细节的敏感度。
2.实验操作技能的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培养皿等实验器材,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验技能。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实验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环境等知识,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