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提升-晚读材料(五).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吸取元朝相权过大的教训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使相权扩大
(3)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
(4)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威胁君主专制
2、过程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2)皇帝集决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二)内阁的设立
1、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确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3)发展:明宣宗大学士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票拟权:阁臣起草对奏章的意见,写纸上后贴奏章上给皇帝审阅。内阁的职能是参与决策建议,起草谕旨,充当顾问。
批红权:皇帝掌批红,即最终决策权。皇帝审定阁臣起草的意见,司礼太监用朱笔记录,交由六部下发,以此牵制内阁。司礼太监有时代行皇权,造成宦官专权。
(4)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2、评价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有时会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3、宰相与内阁的比较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背景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威胁皇权。
康熙帝设南书房,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三足鼎立,加强皇权。
(二)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雍正帝
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三)特点
1、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2、速:办事高效
3、密:保密性强
4、专:专制强化(大臣钦定跪受笔录)
(四)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其他措施
1、文字狱
2、密折制度
(1)内容:密折制度始于康熙,完备于雍正。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允许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2)作用:一是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使官员互相牵制和监视;三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总结一: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
总结二:明清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行政效率低下)
2、设立督抚(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发展督抚制(清代督抚逐步地方化、制度化,由中央派出大员向地方长官转化,由临时性差遣向永久性机构转化)
2、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1)基本原则——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2)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3)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4)金瓶掣签(金瓶鉴别)
(5)清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总结: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总结: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结: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走向不平等条约体系
《南京条约》1842年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