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复习提升-晚读材料(四).docx

发布:2021-09-13约4.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丰城九中校本资料 丰城九中校本资料 丰城九中校本资料 第 = PAGE 4*2-1 7页/(共 = NUMPAGES 4*2 8页) 第 = PAGE 4*2 8页/(共 = NUMPAGES 4*2 8页) 历史必修一第三课晚读材料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1)原因 ①汉高祖吸取秦亡于没有分封宗室的教训 ②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影响 ①初期利于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发展 ②后期导致王国问题,出现七国之乱 2、加强中央集权 (1)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2)汉景帝:“削藩”平乱 (3)汉武帝:①颁布“推恩令” ②实行“左官律” 、“附益法”、酎金夺爵 ③实行刺史制度: A.设立前期:刺史为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无固定治所,加强中央集权。可检举违法的地方官员,不插手地方行政。B、设立后期:东汉末年,州称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牧成为军民行政长官,拥有统兵大权,威胁中央集权。 3、地方行政机制:① 秦汉:郡——县 ②东汉:州——郡——县 (二)唐朝 1.中央集权危机: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1)唐睿宗:为加强西部和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 (2)藩镇割据: ●影响: 积极:延续唐朝统治 消极:削弱中央集权 2、地方行政机制:道——州——县 (三)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 地方精壮编入中央禁军 禁军一半驻京师, 一半驻边境要地(定期轮换) (2)政治方面: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地方高官有任期限制且异地为官 设置通判,负责监察 (3)经济方面: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文官治国、重文轻武 (3)分化事权、集权中央 4、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地方行政机制:路—州—县 (四)元朝 1、行省制度 (1)原因:①元朝疆域辽阔 ② 吸取北宋过度削弱地方的教训 (2)措施: ①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即中书省直接管理(腹里) ②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④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⑤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3)特点: ①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③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 ④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⑤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自然地理界线和经济文化联系 (4)意义: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央集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西汉:中央集权的初步加强——从景帝平叛到武帝集权 2、唐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节度使的设置导致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4、元朝:中央集权的新发展——行省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汉代:内(中)外朝制度 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 2、内容 ①内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非制度化、非法定化的宫廷官系统,参与决策 ②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频繁更换丞相,布衣为相较多 ——制度化、法定化的政务官系统,行政机构 3、特点:——转移相权,以内制外(以近臣制约外朝文官) ●探究一:汉代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布衣将相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 儒士受重用 地方势力强大 (二)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