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2.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教学说课稿岳麓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岳麓版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具体为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内容包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就。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对外开放的进程,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家国情怀,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二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历史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历程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对外开放政策、格局形成过程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运用史料进行论证的能力尚需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时,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但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现象。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停留在表面;其次,通过史料分析和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重点讲解关键事件和转折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对外开放的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开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结合网络平台,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在线讨论区,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教学,如在线测试、模拟历史事件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提出问题: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前后的经济数据对比,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为后续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2.讲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和影响,强调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4.讲解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开放案例,如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让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各自的观点。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不足。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2.提出问题:展示一组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方面?”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对全球化的影响。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