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生物上册 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实录 (新版)北师大版.docx
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实录(新版)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实录(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包括动物运动的类型、肌肉和骨骼的协作关系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的运动系统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机制。教材内容涉及骨骼肌、关节等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2.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形成对动物运动系统完整性的认识。
3.提升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运动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包括神经系统、骨骼肌和骨骼系统的协同作用。
②掌握不同类型动物运动的特点,如脊椎动物的无意识和有意识运动,以及无脊椎动物的简单运动形式。
2.教学难点,
①分析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在动物运动中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
②理解动物运动过程中能量转换和消耗的原理,以及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相关知识。
③将抽象的生物科学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如通过实验观察动物运动来加深对运动机制的理解。
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包含动物运动相关章节的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展示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图片、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动画。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包括显微镜、解剖模型、骨骼肌标本等。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学习和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用轻松的语气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动物运动的形成。”
2.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知道,动物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们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奥秘呢?”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动物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些动物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动物的运动形式多样,有的是通过肌肉和骨骼的协同作用,有的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
三、课堂讲解
1.老师讲解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包括神经系统、骨骼肌和骨骼系统的协同作用。
-首先讲解神经系统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神经元、神经纤维等基本概念。
-然后讲解骨骼肌和骨骼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
-结合实例,如猫捉老鼠的过程,分析神经系统、骨骼肌和骨骼系统的相互配合。
2.老师讲解不同类型动物运动的特点。
-以脊椎动物为例,讲解无意识和有意识运动的形成机制。
-以无脊椎动物为例,讲解简单运动形式的特点,如节肢动物的爬行、蠕动等。
四、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动物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形成的机制。
2.学生代表分享: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实验操作
1.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动物运动的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结束后,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总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动物运动的特点等。
2.强调动物运动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动物运动机制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
1.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机制。
3.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4.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5.课后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动物的行为与运动》科普书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