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doc

发布:2017-03-23约6.36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这是400年前的近代临床医学之父、英国著名内科医师奚丁汉说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疾病。儿童阶段就开始出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年以后平均每年管腔狭窄1~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发达国家的“头号杀手”,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染性疾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到 2020 年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全世界第一死因。所以,了解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他们,我们曾经很熟悉…… 2005年7月2日著名特型演员古月因突发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逝世,终年66岁。 2005年8月19日下午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于家中因冠心病猝死,终年46岁。 2007年6月23日相声大师侯耀文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于家中逝世,终年59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因众多,其中不少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过重/肥胖以及长时间静坐、缺乏体力活动等习惯。为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人们应致力于生活方式的改善。所有危险因素都应得到重视,包括国家的农业及烟草政策,公众教育以及为更多的体育健身机会,以减少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步骤。第一,经过多年演变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步形成。当斑块进一步成熟就会发生慢性缺血综合征,如典型性心绞痛。第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斑块发展成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种病变容易发生斑块破裂;继而形成冠脉血栓,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典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预防的目的就是延缓这些病变的产生,首先是延缓稳定性斑块的形成,然后是防止不稳定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的发生。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主要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新显现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的聚集,下面分述如下: 1、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 LDL 胆固醇水平增高 HDL 胆固醇水平降低 糖尿病 成年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家族史 年龄 2、潜在危险因素 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 超重/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 遗传影响 3、新显现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甘油三酯、小颗粒脂蛋白(小颗粒 LDL 和小颗粒 HDL)、脂蛋白(a) 、载脂蛋白 B 和载脂蛋白 CⅢ的增高。低水平载脂蛋白 AI 也是增加冠心病危险的一个指征。 促血栓形成状态 促炎状态 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 4、危险因素的聚集 多重主要危险因素聚集 代谢综合征:●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 血压增高 ● 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 ● 促血栓形成状态 ● 促炎状态 根据 ATPIII,只要具备以下五种危险因素中的三个即可诊断代谢综合征: ● 腰围增加*● 甘油三酯TG≥150mg/dl(≥1.69mmol/l)● HDL-C 降低 - 男性40mg/dl(<1.0mmol/l) - 女性50mg/dl(<1.3mmol/l) ● 血压升高 - 收缩压≥130mmHg,或者舒张压≥85mmHg ● 空腹血糖≥110mg/dl(≥6.0mol/l)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况的评定 医学上对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预防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来源于针对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策略要求首先要识别那些已处于高危状况的个体并保证得到精心的医疗。同时,对于处在潜在和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应给予不同程度的医疗关注。 高危状况 一般而言,高危状况就是主要冠脉事件(心肌梗死+冠脉死亡)的危险度为每年2%(或每十年>20%)。相对于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度,主要心血管意外(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风、冠状动脉手术)的危险度要高2倍,每10年大约为40%。 CHD 已有明显临床冠脉疾病的病人,都是以后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确定的 CHD 需要以下病史: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稳定性心绞痛 ● 冠状动脉手术史(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术) 发生于冠脉以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 ● 外周动脉疾病(有典型症状或踝/肱部血压指数 ABI0.9) ● 腹主动脉瘤 ● 颈动脉疾病(颈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s,颈动脉中风,或颈总动脉阻塞>50%) CHD 中度危险性 是指CHD的10年危险度<10%,而且同时具有除 LDL-C 增高以外另外两个以上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度 对代谢综合征病人尚无法精确估计其10年绝对危险度。显然,对临床已诊断为代谢综合征者,一个合理的办法是将其仅根据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所得绝对危险度再提高一个级别。例如中危险度→中高危险度→高危险度。 单个危险因素的危险度 即使是缺乏其他危险因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