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春人教版美术五下第4课《学构图》word教案.doc

发布:2019-12-07约4.2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人教版美术五下第4课《学构图》word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绘画作品,初步了解构图的基本概念、形式与法则,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形式与法规进行构图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构图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在体验构图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师:课件、优秀作品、绘画工具等 生:勾线笔、彩色笔等。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认识构图的知识,学会利用构图知识组织画面。 难点: 如何巧用构图知识组织画面。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解读课题,认识构图。 思考:什么是构图? 小结: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这称为构图。那么,如何把物体组织在画面上才会有美感呢? 拼拼摆摆,探究差异。 (图略)图1画面零散有变化, 图2画面统一无变化, 图3画面统一有变化。 小结:在组织画面时要遵循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构图原则。 发展阶段 欣赏作品,感知理解。 思考:画家是怎样组织画面的?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法国塞尚的《苹果与橙子》(油画) 中国冷军的《桃》(油画) 意大利莫兰迪的《静物》(油画) 中国胡善余的《桃与壶》(油画) 小结:不同的构图形式,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角形:稳定感。 井字形: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圆形:饱满有张力。 十字形:安全、和平、庄严。 S形:优雅有动感。 课堂实践。提升内化。 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构图形式,为一组静物组织画面。 点评分析,示范矫正。 作业出现的问题:教师点评矫正:(1)散——主次对比求得变化。 (2)齐——调整重心求得变化。 (3)聚——疏密对比求得变化。 (4)板——打破对称求得均衡。 (5)闷——调整大小求得灵动。 4、交流评价,分享成果。 评价的标准:是否运用构图的形式与法则组织画面。 拓展阶段 不同构图给人怎样的感受。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画面效果良好,优秀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多数同学对经营构图还是不能够理解。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附送: 2019春人教版美术五下第6课《喜怒哀乐》word教案 课 题: 第六课 喜怒哀乐 课 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十册第六课《喜怒哀乐》。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节课是采用“情境观察”的教学模式,以人物表情表现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契入点、以多媒体演示为手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创设的栏目内容链接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在愉快合作的气氛中,表现人物表情变化的形象,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想的: “两个改变”既:一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成为课程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二改变传统表情教学,只是“就表情”“画表情”为由心情体验到表情感受,更强调心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三个唤醒”既:一唤醒学生的色彩情感性元体验。儿童用色彩对喜怒哀乐的独特的理解和运用表现是最本真、最天才、最富有个性的,教师要诊视和保护并唤醒。二唤醒学生对表情的认识由无意的感受到有意的观察再到富有创意的表现创作。三唤醒学生只是对造型的技术关注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在本课的学习中除了学习表情的刻画还要延伸到对万千世界喜怒哀乐的关注懂得和谐共存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习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变化了的人物形象。 2.能简单的画出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多个角度观察体会人物的相貌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力。 2.通过感受教师创设的说话过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形成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体验中感受美术学科的乐趣。 2.体验人物绘画、造型活动带来的欢乐。 3.感受音乐的温馨,培养同学之间友爱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人物的心情、喜、怒、哀、乐。 2.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喜、怒、哀、乐表情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表现。 四、教学方法: 1、游戏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