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本章节围绕环境问题的定义、类型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展开。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具备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
②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影响;
③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背后的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
2.教学难点,
①环境问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和相互作用;
②环境问题的跨学科性,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分析环境问题的综合影响;
③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加深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利益相关者,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地图,直观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如水质检测、空气质量评估,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监测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简短介绍环境问题的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环境问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
详细介绍环境问题的组成部分,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环境问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问题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环保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减少塑料污染”或“绿色出行的方式”。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定义、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环境问题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关注环保,从自身做起。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解决某一具体环境问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如空气质量、水质监测数据,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状况。
-环境保护案例库:收集国内外典型的环境保护案例,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环境保护科普文章:涉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技术进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