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与饮食文化--第五章 食品文化与艺术学及美学.ppt

发布:2017-11-21约4.05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雕艺术的作用 (1) 装饰美化菜点 a 点缀装饰 b 盛装菜点 (2)寓意于菜 (3)营造宴席氛围 (4)现场广告宣传 广义而言,食雕艺术包括了以瓜果蔬菜为原料的果蔬雕刻,以黄油为原料的牛油雕塑,以面粉或麦淀粉与糯米粉,或粘米粉与糯米粉搭配为原料的面塑、面浆模塑,以硬质巧克力或软质巧克力为主原料的 巧克力模塑 浇铸,以砂糖、麦芽糖为主要原料的糖塑、 糖画、皮糖、嵌糖模板等,以糖粉膏或糖霜、胶糖团等为主要原料的 糖粉模型、唐板,以面包面团为主要原料的面包塑造,以糖条、面条、面包面条为主要原料的编织塑造以及冰雕等等。 果蔬食雕艺术 面塑艺术 烘焙艺术 糖艺文化: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 的画,它亦糖亦画,客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到糖饼儿”或“糖灯影儿”。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由于糖画有好看、好吃、好玩的特点,制作工艺又简便易行,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观之若画、食之甘甜,很是招人喜爱,所以在民间得以传承至今。 思考 1.为什么说中国食品的审美性,种点表现为对“味”的重视和对“和”的追求? 2.中国烹饪体现食品文化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中国烹饪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4.食雕艺术有何现实意义? * 辣椒胡椒 第五章食品文化与艺术学及美学 1食品作品的艺术性 1.1对味的重视 1.2对和的追求 2食品文化与艺术学及美学 2.1烹饪艺术的追求 2.2烹饪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2.3烹饪艺术的创造者 2.4美食家 3造型食品文化 3.1食雕文化 3.2糖艺文化 1食品作品的艺术性 1.1对味的重视 甘美善----五味调和(由味道上升到美感) 淡 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本味、自然) 儒家:推崇礼乐,节制人欲,饮食适宜 佛家:禁欲修行,主张清心素食 “寄至味于淡泊” “至人只是常,真味只是淡”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们审美体验中,将美感和快歌联系在一起,所以五味、五声、五色共重并举,但五味为首。 五味:酸、甘、苦、辛、咸 五声:宫、商、角、徵(zhi)、羽 五色:青、白、赤、黑、黄 五事:古人修身的五件事,貌、言、视、听、思 味觉审美的特点 一感受的综合性(视【黄色甜】、嗅、触) 二反应的直接性(导致审美形式的抽象性: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 三过程的即时性(饮食活动结束,审美感受结束) 四审美效应的相对性(唯味与色无可争辩;食无定位,适口者珍) 味觉审美的心理效应 一首次效应(最大限度唤起主体审美意识) 二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回忆(童年吃过的零食) 四联想(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五知识(精于食道) 六回味(余味无穷,食有尽而味无穷) 1.2对和的追求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审美范畴,最初源于中国饮食文化,期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礼之用,和为贵) 调 调色、调形、调味,以调味最重要。 一调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养人,天主阳,以五气食人,地主阴,以五味食人。) 二和合敦睦相互情感、整合社会人际关系。(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 饮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 天时:随季节变化饮食有所侧重,还要注重年节时候的饮食讲究。(夏:菉豆、苦瓜、豆花;冬:火锅狗肉、羊肉) 地利:指注意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讲究环境。(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道家四绝:青城古茶、百年泡菜、白果炖鸡、洞天乳酒) 人和:不仅是为了吃,席间要有高人雅士,有情致。 (古人投壶行令,飞觞醉月“举杯邀月,与月同醉”) 饮食生活无形中加强了政治教化、强化伦理规范的凝聚剂,打上了政治伦理的烙印,是饮食和的核心(接风、洗尘、敦睦个人情感、整合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群体) 中国哲学观念体系体现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表现为“味”与“和”,其中以“和”为核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世界的主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夫子的话,也为现代文明所推崇,奉为人际交往的金科玉律,铸在联合国大厦里。 “己所甚欲,勿施于人”--- 重视:质地美、节奏美、情趣美 结合食品美的“十美风格” 质、色、香、味、形、器、适、序、境、趣 2 食品文化与艺术学及美学 最能体现食品文化的艺术就是中国的烹饪艺术,包括形式、内容、味。其中味是烹饪艺术的核心 2.1烹饪艺术的追求 2.2烹饪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2.3烹饪艺术的创造者 2.4美食家 2.1烹饪艺术的追求 烹饪艺术在可食的基础上, 追求的第一境界求真,真味取胜,本味论 红薯产品的开发:红薯泥,红薯片,红薯酒 第二境界求变,改变原料的原始状态:形态、颜色、质地、味道。茄鲞xiang 第三境界求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简是起点。 求真是追求自然之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