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关于劳动教养地位和作用的再思考.docx

发布:2018-01-17约4.3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关于劳动教养地位和作用的再思考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创设于五十年代中期,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而同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已成功地教育改造了近300万劳教人员。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已成为教育挽救轻微违法犯罪人员,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推进,劳教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现出来。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劳教工作目前尚未有一部统一、系统、完备的法律,这一状况已成为劳教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劳教工作的健康发展,影响劳动教养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因此,正确确立劳动教养的法律地位势在必行。笔者试就此作一些思考和探讨。一、对劳动教养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进步,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整体推进,劳动教养这一特殊法律手段前景如何,地位和作用怎样,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再认识,进行再思考。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劳动教养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用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要对劳动教养的性质进行再认识。劳动教养的性质是由劳动教养这一特殊的法律手段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行政性、强制性、教育改造性。首先,行政性作为劳动教养性质的基础,是由劳动教养调整对象的社会矛盾性质和劳动教养法律关系本质所决定的,这一调整对象的社会矛盾,可以而且应当被界定为违反特定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并且触犯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和带来一定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者。其次,强制性是基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在行政法制领域通过行政强制措施而进行的处罚,这种处罚通过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权利,并通过教育改造手段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再次,教育改造性作为劳动教养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这一手段达到矫治、教育、改善、恢复的效果,最终实现保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功利原则。劳动教养的这三大性质贯穿于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始终,劳动教养从整体上看,是一种非刑罚措施,它独立于刑罚和行政处罚之外,而又不必然地归属于两者之中。正是这三大性质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教养的本质,并将劳动教养上升到行政法的高度,与监狱的劳动改造严格区别开来。所以,劳动教养应当从本质角度实现法定化和司法化,并由行政法律处分向独立的非刑罚方向发展。  第二,要对作为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再认识。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中国法制建设工作中的一大特色,在法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从我国劳教工作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等方面去全面理解,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个方法问题。它的创设、存在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时代性和合理性。(一)必要性: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社会干预是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必然要求,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开始形成的法律制度,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有一些内在的缺陷,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否认其在预防和控制犯罪上的需要和存在的必要性。(二)时代性:劳动教养法律、法规的建立,无不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劳动教养制度的渐进发展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法制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劳动教养制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需要发展与变革的实际状况。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进程,劳动教养制度必将继续不断完善和发展。(三)合理性:我国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违法犯罪控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质体现了国家保卫社会的功利原则和法治原则的要求。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其行政强制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的积极治理和预防。它以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为基本改造手段,以改造人、造就人为宗旨,这不仅是我国劳动教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适用这类措施的根本所在,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的内涵体现了它的合理性,这正是中国劳动教养的特色。然而,如果仅把必要性、时代性、合理性就认为是中国劳动教养的特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需要与合理的冲突”以及解决坚持这一特色要符合现代法制精神。为此,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应当与现代法制的基本准则和发展趋势相适应,从发展和完善的角度去正视其不足和缺陷,并参考为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准则,借鉴国外与这类犯罪作斗争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努力实现发展和提高,使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步入科学、人道和法制的发展轨道。二、理性思考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再认识,在当前现实状况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