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4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4新人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3.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核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1.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2.把握文章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马克思的思想和讲话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核心。
2.结合历史背景和哲学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
3.设计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逐步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在教学中穿插哲学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资源库、在线教育平台(用于课后拓展学习)。
3.信息化资源:马克思生平介绍的视频资料、马克思相关思想文献的电子版。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马克思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马克思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对马克思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2.讲授新知(20分钟)
-概述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引入文章背景。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历史事件和马克思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排比、对比等。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在讲话中表达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墓前的场景,加深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讲解。
-学生展示讲解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强调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以及文章对我们学习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马克思的相关著作,拓宽知识面。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课后推荐的相关著作,如《资本论》等。
-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思想的读书笔记。
-课后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下节课提前预习下一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知识点梳理
1.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2.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背景
-马克思逝世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纷纷举行悼念活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总结和评价。
3.文章主题和主旨
-主题:对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
-主旨:赞扬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
4.文章结构
-引言: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逝世。
-主体: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和贡献,阐述马克思的历史地位。
-结论: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5.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比喻:用生动的比喻形容马克思的思想和贡献。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对比:将马克思与历史上的其他伟人进行对比,突出马克思的独特地位。
6.文章中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运动和斗争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7.文章对学生的启示
-学习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