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6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6新人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生平及其理论贡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哲学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使学生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生平和理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让学生在了解马克思的背景下,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文本的阅读和鉴赏,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4.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哲学思考能力。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论,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面。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文本阅读和分析,但面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思想,他们的分析能力可能还不够深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他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素质方面,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普遍较为端正,但面对马克思这样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认识可能还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客观和多元的视角。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按时上课,但在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吸收。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平板电脑、互联网接入。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平台。
3.信息化资源:马克思生平和理论的视频资料、相关文献资料电子版、在线讨论区。
4.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马克思的知识,如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新课讲授
1.老师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结构,了解讲话的主题和背景。
2.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读,认真听讲,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并注意记录重点内容。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重点探讨马克思的伟大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马克思生平的认识,老师点评并总结。
-老师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共产主义等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全面才能。
4.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学生就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发表看法,老师点评并总结。
-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指出其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5.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话者对马克思的评价,探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讨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
-老师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多方面考虑,既要看到其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
6.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讲话中的名言警句,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等,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分享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老师点评并总结。
-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出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指导作用。
7.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讲话中的观点,如“马克思的伟大事业将继续下去”等,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
-学生就讲话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老师点评并总结。
-老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发展。
三、课堂练习
1.老师提出问题,如:“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四、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
2.学生跟随老师的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马克思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