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探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新的模式和途径,在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挥高职特色,利用各种方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特点,对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 共青团 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不断加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最为凸显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应该如何适应?如何进行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全体青年?如何打造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工作载体,进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全体青年,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当下广大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想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新命题下,保持共青团组织生力军与突击队的本色,广大高职院校团干必须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对策,使共青团组织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能够更好的为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服务。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共青团面对的新情况、新特点
(1)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对共青团的第二课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内容是指高职的教育,要从学科导向的教育向岗位导向的教育进行转变。这个变化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改变,由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变成掌握一项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加大实训实践环节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三是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以往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科系列课程,转变到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系列课程。在此背景下,共青团所负责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将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职责。第二课堂具有实践性、互动性特点,能够充分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要就第二课堂如何设置才能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进行探索,努力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能够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使得同学们能够在第二课堂获得相关的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2)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共青团组织有更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尽可能获得实训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在校内网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在校内外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在校内外共建培训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共青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积极联系校外企业,充分利用自己与地方团组织、工商联、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兄弟团组织或社会组织的有利关系,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搭建好学校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立交桥。
(3)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显现出新的特点。除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理想信念丧失等老的问题以为,我们发现新时期的学生的相关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尤为的缺乏。具体体现在:对工作的责任观念淡薄,诚信素养低下,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合作意识缺乏,挫折承受能力较差,法制观念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以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不断的得到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用新一代90后、00后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信的人生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乐于合作的阳光心态,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改进的对策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有效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在整改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体现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就必须在工作中领会把握“工学结合”的深刻内涵,理解“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具体的工作改进方案和目标时,应该注意不能把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学生剥离开来,不能把共青团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共青团工作看作是孤立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一直以来,共青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通过不同的符合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各种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实施具体引导和实际帮助,并结合形式的发展和青年的变化,组织开展了各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而完成了党在不同时期交付给团的各项历史任务,树立起自身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形象。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笔者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抓手,以期能够有效改进高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