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顺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从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开启校企合作教育、引入多元考核主体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课;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61-03
为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省级示范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校已与130多家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把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1]。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课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的机遇。如何在严格执行“05新方案”的前提下,顺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挑战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一种紧密结合,是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一种现代育人模式。工学结合要求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教育教学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目前,从面上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至少带来以下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实践、实训环节进一步强化,学时进一步增加。从各大高职院校的实际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时数超过了总时数的50%。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专业甚至达到70%以上。二是一些工学结合式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纷纷出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启动了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职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转变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新模式首先给思政课带来的是教学理念上的挑战。思政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2005年教育部发布通知实施新课程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统一课程,启用统一教材。思政课的这一特殊性是不是也意味着要游离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之外,还是也要契合这一理念?这是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从思政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目标来看,与工学结合的理念完全一致,因为任何素质都必须通过“行”表现出来和实施出来,思想政治素质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书本上,而是要实实在在体现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因此,思政课也必须工学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式
因学校每个专业安排工学结合的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进度的不一致给思政课的合班教学形式带来冲击;而同一个班级分批式的工学结合更使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两种情况无疑对思政课教学安排、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目前思政课仍以校内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仍然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改革措施也大多局限于课堂内教学方法的革新,属于以教师为主体、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工学结合所主张的工作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相去甚远。
(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进一步增强,会更加重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则进一步降低,思政课边缘化倾向加剧。同时,实训、实习、顶岗工作等形式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思政课课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如该院某专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虽然计划学时68,但实际学时30不到,势必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同时,工学结合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显然有别于相对封闭和简单的学校环境。在社会复杂的环境里,曾经在思政课上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教育都会面临全面挑战,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有可能抵消学校的正面教育,使教学实效性降低。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思政课学习成绩的评定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考察,应试特征明显,容易造成学生表里不一、知行分离。工学结合使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生产工作活动,其生产劳动过程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也是成绩考核评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