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艺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有其显得重要,教育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依托,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文化产业公司,实施课程体系分类改革,建立学生“双导师制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弹性学分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途径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可以使学生走出“象牙塔”,在艺术实践和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艺术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发展到今天,国外已经发展得很完善,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我国的工学结合经历了文革以前知识青年下乡的潮流,恢复高考后中专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可是整个社会处在知识文化层次较低的状态,而且工学结合培养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尤其是艺术院校基本没有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注重研究及学术,学生最多只限于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但是终究因为时间短,监管不到位,没有系统的学习及管理手段等因素而迟迟没有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全民普及,学生的大面积扩招,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凸显出来,学生的职业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动手能力的标准。
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应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维检验标准,丰富学生阅历,探索构建艺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艺术类学生走出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工厂,在艺术实践和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要构建艺术类特别是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我们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做了研究得出以下的总结途径。
(一)靠政府政府高度重视,提供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
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对大学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我国当前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特别是十八大后,国家对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较大的支持和肯定,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学习和借鉴国外艺术院校经验,努力探索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乘势而上,为学校的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力提供强力的保障,为国家的发展打实基础。
(二)依托学院自身资源和艺术人才优势
积极发展和培育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为开展工学结合提供实习的平台和场所。教学改革于创新在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要有改革的气魄,要敢于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自己创办的公司里做中学,学中做,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解决了学费问题,另外,文化传播公司属于企业性质,自负盈亏。它既和学校紧密依存同时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以增加收人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它以文化企业的形式给参加艺术实践的同学提供工作、就业机会,同时让学生通过工作能得到报酬;另一方面,艺术院校自身丰富的专业学生资源优势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赢”。此外,工学结合模式还可以为家庭贫困的艺术生提供学习艺术、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学习艺术的成本和学费一般来讲是比较昂贵的,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挣得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同时又可让他们丰富艺术生活阅历,为他们圆满完成学业提供条件。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各艺术专业特点实施课程体系分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特点分类设置各专业课程,构建特色化、灵活化和实用化的课程体系。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学改革中,针对公共课采取课程全程录像录音并及时上传学院网站供全院学生共享的方法。这样方便学生白天工作,参加艺术实践,晚上上网自主学习。针对自主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采取小课辅导的方式以达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也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在实习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
专业课教学可以在一年级在校内完成。把实践课作为教学的重心,学生所工作的文化企业设置艺术实践课程,由文化企业或者传媒公司的经纪人等为学生教学,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完成学业任务。学生在文化企业工作的时间、表现以及工作量、参加比赛的层次和数量等都可以纳入必修课的学习和学分的计算。从课程体系设置上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很好的进行了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认定,在认定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