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措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评机制。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77-02
工学结合是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校企之间实现“互动与双赢”,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这一新的模式下,原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工学结合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1.1 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让学生走出单纯的象牙塔,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动态环境中,由于大学生思想行为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相当的难度。而且,随着当前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学生在缺乏相关社会阅历情况下,提前接触到经济繁荣发展背后社会所隐藏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使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1.2 弹性的学习制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留下了空当和空缺
工学结合模式强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从现实的运作来看,由于背景不同,工学结合在不同专业和岗位的结合程度存在着工与学的完全对口、部分对接、完全无关三种情形,工学交替也有“1+1+1”、“2+1”、“1+2”等多种形式。受教育者主体的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的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留下了空当和空缺。
1.3 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但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放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各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接受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实际的做人处事的具体操作能力。然而,由于学校的师资难以深入到企业给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企业所关注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而不会跟学校一样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为应对工学结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应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2.1 更新观念,树立大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不仅是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应如此,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而且是全校所有教师的事情,是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情。学校要与合作企业达成共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重要地位,树立各教育教学要素协调配合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观,建立紧密的合作管理机制,明确各自责任及工作重点,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生产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每个学生应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
显示全部